|
□ 白 嶺
以美國為中心的這場金融海嘯使各國股市遭受重創之后,又開始肆虐商品期貨市場,并呈愈演愈烈之勢。因此,這場危機的傳導越來越受到關注。
風暴的源頭仍在國際市場。國內國慶長假期間,紐約原油再掀新一輪跌勢,油價創下87.81美元新低。美國政府“救市”前景不明、美元指數上沖以及資金流動性不足加劇市場跌勢。
而國內股市和期市長假后追隨國際市場經歷了“黑色星期一”。本周一,上證指數下跌5.23%,而期貨市場更是遭遇了19個期貨品種全線跌停的冰封天氣。國際市場上繼續跌聲一片。
本周二,上證指數低開之后震蕩彈升,以小幅下跌報收,而國內商品期貨市場依舊疲軟,多數品種跌停。黃金雖然一枝獨秀,大幅上漲,但其他金屬品種集體暴挫,滬銅、滬鋅更是全線跌停,大連豆類、油脂類品種亦集體跌停。
導致全球商品期貨暴跌的重要原因是美國金融危機加重了投資者對于全球經濟衰退、商品需求減少的擔心,多頭資金紛紛主動離場。另外,由于歐美金融機構麻煩不斷,也導致一些商品市場中的對沖基金發生資金鏈斷裂。
國際投行也適時紛紛下調商品期貨的評級。因擔心全球經濟放緩會減弱建筑業及汽車廠商對銅、鋁等大宗商品的需求,瑞銀下調其對銅、鋁及大多數大宗商品價格預期。分析師丹尼爾·布瑞納在報告中稱,由于上一個季度全球需求基本面惡化,而且這種局面有可能持續12個月,因此下調了大宗商品市場前景。
屈指算來,2001年開始的全球商品市場大牛市運行到目前已經持續7年時間了,進入2008年后,商品市場在黃金、原油繼續飆升的帶動下整體上仍處于牛市之中,其中銅價再度回到歷史高點附近,農產品則上演了一幕快速大幅攀升的牛市。而目前商品市場經過農產品以及原油期價的瘋狂牛市之后出現了調整,而且這些年來一直支撐國際大宗商品期價的美元貶值步伐出現了緩和。
正是前期波瀾壯闊的商品牛市使得這種投資變成一塊有利可圖的蛋糕,吸引了更多逐利資金的涌入。到今年中期以后,投資者向原材料市場投入的資金已達創紀錄水平,而隨著他們解除杠桿頭寸,逃入現金與短期美國國債及債券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下跌。如同當初資金的涌入一樣,大規模的解除杠桿頭寸行動,成為有利可圖且最近相當時髦的交易品種,大宗商品也為這一潮流所席卷。
“過猶不及”,中國文化的謹慎的哲學思想在這種時候尤其值得珍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