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價格上漲無盡路 世界經濟版圖改變有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 15:21 和訊網-紅周刊
商品價格上漲無盡路 世界經濟版圖改變有期 析商品價格 辨投資趨勢 本刊特約作者 李潼軍 商品價格內外有別 2008年開市第一天,最引人注目的商品新聞,莫過于紐約2月份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沖上100美元/桶,當這個被無數位大腕指點過的價位真的被超越時,真可謂幾家歡喜萬家愁。而對預期敏感的國外商品期貨市場來說,則以全部大幅上漲回應了這一刺激性的消息。截至2008年1月14日,最有代表性的美國商品價格指數CRB以最高498.43點創下近幾十年的新高,支撐這一指數上漲的除了原油價格外,還有主要谷物類農產品、金屬、能源和部分軟商品價格的高漲,其中大豆、玉米、小麥等已創歷史新高了。分析這一輪商品牛市的文章汗牛充棟,筆者不再贅述。但我們如何利用這輪牛市繼續在市場上獲利,則是可以探討的有趣話題。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雖然國外的商品價格新高破了又破,但中國的商品價格在大部分趨漲中,又有一些滯漲甚至下跌的情況,分清發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對接下來的期貨及股票投資,均會大有裨益。 油價:在怪異博弈中逐級抬高 相對于國外的高價原油而言,中國的成品油價格顯然是偏低的,大家都很清楚,這與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有關,發改委代表政府在行使這個定價權,于是形成了一個“政府-石油壟斷企業-市場”三者之間較為怪異的博弈關系。全年一半需求靠進口維持的原油市場,主要由中央財政來貼補,這在近幾年財政收入迅猛增加的情況下是可以達成部分平衡的,但是壟斷企業的利益沖動和政策影響能力同樣不能低估,所以國內油價逐漸抬高沒有任何疑問,相關能源企業的股價上漲也是可以預期的。 農產品:政府調控價格意圖明顯 同樣對于目前國內不受政策嚴控的商品來說,國內產量能否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就成為判斷價格是否具有持續上漲能力的關鍵所在。中國的小麥和玉米產量龐大,能完全自給自足,每年還有約200萬噸的出口。大豆就不一樣了,由于近幾年需求增長過快,近2/3的供給需要從美國、巴西和阿根廷進口,所以國內大豆價格一再跟隨美國大豆上漲,而小麥和玉米價格相對平靜。另外從國家政策調控來觀察,先于2007年12月20日取消了大豆、玉米、小麥出口退稅,接著又于12月30日增加了對上述農產品征收5%~25%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力圖調控農產品價格的意圖非常明顯。但是如果美國大豆繼續上漲,國內大豆價格也將維持高位,但如果國內小麥和玉米在目前基礎上再上一層的話,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壓價政策出臺。 布什去年底簽署了美國參眾兩院都已經通過的新能源法案后,對玉米需求(制造乙醇)增加的預期已大大增強,該法案要求到2022年時乙醇產量要達到360億加侖。對北半球春節后2008/2009年度的種植選擇來看,大豆無疑是首選,由于大豆與玉米屬于輪種土地,所以很大可能是大豆面積擴播而玉米縮減,這會進一步抬高國外玉米價格。從全球谷物需求的絕對值來看,最新報告為20億9千7百萬噸,比20年前增加了近2億噸,而通過擴大播種面積和提高單產,谷物的持續增產彌補了這2億噸的需求,庫存消費比目前仍然維持在15%左右,短時間出現全球大面積饑荒的可能性并不大。 農業股、資源股:“惡花”中的善果 如果說“9•11”改寫了新世紀的政治版圖,那么美國新能源法案或許將給全球帶來更大的經濟沖擊,改寫新世紀的經濟版圖。自從前蘇聯解體、美國獨大以來,美式資本主義模版順理成章地成了地球人追求的主流“整容范本”,無窮無盡的財富夢想讓更多的普通人加入對物質的占有,多數人努力的結果必然會導致對自然的更多索求,而為了平衡索求或是讓少部分人充分享受到這種索求,就只能以價格的上漲來取得新的平衡。 即使沒有面對面的戰爭,實際上的經濟損害不可避免地會到來。試想美國新能源法實施后最有可能的結局是什么?美國政府把大量金錢補貼到像玉米這樣的農產品上面來制約對原油的需求,從而抬高整個谷物的價格,這會讓那些本來就缺少糧食的國家雪上加霜。 如果這種國內外商品價差繼續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持續半年到一年,再度爆發如2004年廣東出現的油荒則不足為奇。整個沿海省份的走私市場會異常發達,只不過這次不是從國外向國內運送,而是正相反,平時不讓人待見的老玉米、老麥子運出國后將變得炙手可熱。 《紅周刊》榮譽顧問、投資大師羅杰斯在《火熱的商品》里分析了一大堆數據但沒有說透的一個觀點應是:美國的強勢地位和消費文化就像是給全人類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對經濟增長的過度追求,必然會導致商品價格的突飛猛進,先是工業品,再是農產品,隨后兩者互為因果關系不斷攀升導致經濟崩潰,但最后一定會出現非常戲劇性的政治事件來結束這一輪人類實踐。 從這個角度理解我們目前的證券市場,無疑應更多地看好農業、資源股而降低對金融、地產股的評級。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