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價持續上漲根源:豬的口糧問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07:08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曹東勃 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決不放松糧食生產,必須把糧食生產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會議文件同時傳出2007年糧食繼2004年以來第四次豐收、產量超過5000億公斤的喜訊。然而,盡管經歷了連續四年的糧食增產,但我們并沒有1998年那種顯著的豐收感覺,反而更多的是緊迫感,為何? 我國這四年的糧食增產是恢復性的增產,剛剛恢復到接近歷史最高水平的程度,而這四年來人口還在增長,對糧食的需求也在增長并發生著質的變化——糧食消費結構持續地從口糧向飼料糧轉換。今天,糧食與肉食之間的矛盾集中表現為口糧與飼料糧的沖突。 口糧是直接食用的生活用糧,包括大米、面粉和其他加工制品;飼料糧是通過人對動物的食用而經由動物間接消費用糧。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城鄉間存在著經濟水平上的差距,體現在糧食消費結構上,主要是農村口糧消費量遠高于城市,而飼料糧消費量則恰相反。口糧與飼料糧之間的配比關系有點類似恩格爾系數,用于飼料糧的消費較大則說明肉食較多,反映出經濟水平也較高。但是,從長期來看,自1980年至今,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在300至400公斤之間浮動,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248公斤的最低安全標準,轉向糧食消費結構調整時期,一個重要表現是谷物比重下降,玉米比重上升,谷物出口減少,玉米出口增加。 可以預見,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飼料糧的比重都趨于上升,而口糧則將隨人口增長而緩慢增加直至趨于穩定。因此,在嚴格控制人口增長以穩定口糧的前提下,未來的糧食安全問題的癥結很可能不是“人的口糧問題”,而是“豬的口糧問題”,飼料糧消耗將成為糧食安全的最大壓力。而我國傳統統計項目中一貫把口糧、飼料糧混合計算和統計,容易造成人畜爭糧的恐慌局面。由此,對糧食的消耗程度并沒有因產量的恢復而有所減緩;相應的,由于農產品之間存在的比價關系,一種產品的上漲會帶動相關品種乃至整個市場行情的抬升。這成為近幾年糧價波動的重要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糧食增產的正面效應。 在國際方面,從糧食作物中提煉燃料乙醇等生物能源的做法日漸蔓延。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出口國和乙醇燃料生產國,作為玉米的重要產地,美國用于乙醇燃料生產的玉米等農作物的比例日益升高,這是導致世界糧食價格扭曲的一個重要原因。與9年前不同的是,在今日已經加入WTO的中國,農業已經失去了許多可資躲避的屏障,很大程度地融入了世界糧食市場體系。世界市場糧食價格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迅速傳導回國內,而在糧食能源化這種人為制造的全球性糧食緊缺的歷史大勢下,即便國內生產形勢好轉甚至豐收,也會面臨國際市場價格水平的倒逼,從而水漲船高。 很多年來,經濟學界里的許多學者過于樂觀地估計了通過世界糧食市場進出口貿易自動調節國內糧食余缺的效果,但事實上,糧食能源化的國際趨勢短期內已經很難改變,那些土地、技術、資本都高度豐裕的富有糧食生產比較優勢的國家都在熱衷于拿糧食“作實驗”,不可能指望他們為我們預留出進口份額。更何況,即便所有這些負面因素都不存在,我們也萬不可忘記,由于各個行政部門之間的相互掣肘和信息交換的效率低下,糧食進出口貿易在我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那一輪惡性通脹中所扮演的逆向調節的不光彩角色。 回望最近30年歷史就不難發現,從分田到戶、鄉鎮企業到基層直選,每一次制度變革都釋放出令人驚嘆的能量。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仍然是破解糧食增產瓶頸的重要一環。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生)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