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價格飆升調查:囤積與惜售唱主角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6日 08:45 中國經營報
中國通脹 全球化的重新考量 作者:張曙光 程濤 李賓 當人們還在為2007年豬肉價格不斷走高驚訝時,食用油又成為物價飆升的又一個領漲者。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7年11月份的數據里,油脂價格同比上漲35%。 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是中國人食用油的三大品種,而大豆油更是占到消費總量的60%,影響之大可想而知,其價格高漲背后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大豆價格又是如何助推通貨膨脹的? 本報記者經過探訪中國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的大豆種植、收購、加工產業鏈以及與豆價漲跌息息相關的期貨機構,試圖在“漲聲一片”的全球大豆市場中揭開中國大豆價格波動的面紗。 同以往漲價不同的是,這一次大豆漲價越來越多的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聯系起來了。 一線調查 大豆價格飆升背后:囤積與惜售唱“主角” “買這種油吧,過幾天又要調價了。” 2007年12月28日,北京市和平里地區美廉美超市,一位工作人員向前來買食用油的顧客推薦道。 超市里的食用油價格正在頻頻上調。從大豆油、花生油到棕櫚油以及各種調和油;從金龍魚、福臨門到魯花、胡姬花無一例外。貨架上方懸掛著用大紅字書寫的嶄新價格。其中,5升裝的金龍魚大豆油為60元/桶,前兩天是56.8元/桶,而2007年12月初的價格是49元/桶。 “真要命!”一位老太太抱怨道。 大豆飆價 “國產大豆的價格漲了一倍,進口大豆漲了70%,原料價格猛漲,豆油的價格能不漲嗎?”九三糧油集團總經理田仁禮說,“現在的油價只漲了49%,我們在豆油上其實是賠錢的。” 更嚴峻的是,田即將面臨無豆可榨的局面。 九三糧油集團是黑龍江最大的大豆加工企業,主要以本地產大豆為原料加工大豆油,其往年一般能收購200多萬噸本地大豆,而今年卻只收上來30多萬噸。 “2007年大豆減產嚴重,農民出售大豆的價格越漲越高。”對于收購中的難度,田仁禮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的農民拿著筆記本電腦無線上網,9點鐘大連期貨市場開盤了,他會跟你講價格。有時候我們都把大豆裝上車了,他打開筆記本一看,發現漲了,就要求我們漲錢,否則就卸貨。” “我們現在的庫存只夠生產到2008年1月份,到時如果再沒有原料,我的8個分廠可能就將面臨停產。”田仁禮說。據了解,黑龍江地區的油脂廠,大部分都面臨原料不足的狀況,有的甚至已經停產。 位于黑龍江省林口縣的九州農副產品經銷有限公司在2007年才收了1萬噸大豆,而2006年的收購量是5萬多噸。 “每天只能收上來三四十噸,農民的惜售心理很重。”這家公司的負責人李治洲說,30個收購員每天在黑龍江各地的村鎮、農場進行游說,但很多農民對公司提出的2.16元/斤的最高價并不滿意。 “他們認為自己的種地成本上升了,產量又低,這個價格不合適,”但不知道市場將如何走向,李治洲也不敢提高收購價格。 和收購市場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2007年最后的幾個月,黑龍江大豆的價格已經飆升到空前的高位,各地的報價均在2元/斤以上,甚至可以達到2.3元/斤。和2006年同期不到1.1元/斤的價格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就可以發現漲幅之大,以至于媒體終于很少使用“豆賤傷農”這個往年常見的詞匯了。 豆農惜售 推開李成孝的家門時,這位黑龍江肇東市四方山馬場的農民正在睡覺。 李成孝在2007年共收獲了2萬多斤大豆。他賣了其中的一部分,而現在剩下的1萬多斤遲遲不肯出手,他現在的心情不錯。 “有人說大豆價格能達到2塊5,甚至說能達到2塊7、8,不知道是真的假的,真要那樣的話可就好了。” 李成孝笑著說,對于這破天荒似的好行情,他希望能夠賣得高些、再高些。 “農民越貴越不賣,”齊齊哈爾市克東縣豆農李樹財這樣總結現在的惜售情況。李樹財是農民中的“消息靈通人士”,他的手機每天都在交流著來自大連商品交易所、大通期貨公司發來的現貨、期貨的價格信息。“大豆現貨價:哈爾濱4400(元/噸),牡丹江4320,佳木斯4260,海倫4360,期貨809收盤4458漲15……”12月20日,李樹財將收到信息展示給記者看。這是李曾經參加的一項名為“千村萬戶服務工程”的培訓結果。 2005年,大連商品交易所通過在大連集中培訓和地方分散培訓的方式,免費培訓了東北地區的種糧大戶、農村基層干部和相關企業及中介機構負責人等3.8萬多人次,此后,期貨公司一直通過手機短信為學員提供及時的現貨、期貨價格信息。 在李樹財所在的克東縣,能接收到信息的有近200人。即使是參加了培訓,很多農民還是弄不懂期貨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農民們開始明白,自己手中的豆子價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另外一幫人決定的”。 “他們甚至已經在關心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減沒減產。”大連商品交易所信息部分析師劉日說。 據了解,這兩年,黑龍江省的大豆協會組織發展也很迅猛,幾乎每個縣都有。協會利用網站、電話、手機短信等途徑向農民、會員傳遞市場行情和價格信息。加上網絡的普及,農民獲取信息的主動性大大增強。 “現在不少農民家里有電腦,會上網,打個大豆一搜索就都出來了。” 李樹財說。 “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這句膾炙人口的話用在大豆價格信息上越來越貼切。“今兒豆子啥價啊?”現在人們見面一般這么和李樹財打招呼。他每天能接到十幾個農民打聽價格的電話,而他一般這么給他們支招:如果急著還貸款,可以賣;如果不著急用錢的話,可以把質量次、水分高的豆子賣出去;其他的情況就再等一等,等漲得再高點,多賣點錢。 對田仁禮來說,他的尷尬在于,“一方面農民不愿意賣,另一方面我也不敢囤積,國家一直稱會有政策出臺,一旦哪天出臺一個特殊政策,價格一下子降下來,損失將非常慘重。廠家的這種謹慎心態造成了市場心態的緊張。” 另外一個黑龍江大豆的收購大戶——新加坡益海集團,目前也只收購了10多萬噸,而往年能達到100多萬噸。 行內人士透露,往年,九三糧油加上益海集團的收購量能收購黑龍江大豆總產量的2/3,2007年兩家都沒“吃飽”。 產量銳減 “防不勝防”。 黑龍江省佳木斯富錦市的糧食經紀人孫洪亮這樣總結2007年大豆價格的走勢。 “根本想象不到漲勢能這么大,剛開始的預測也就每斤一元六七角。”除了自己種的2000畝地之外,孫洪亮前段時間一共收購了2000多噸大豆,大部分在1.92元/斤的時候賣給了新加坡益海糧油集團,看著仍在走高的豆價,孫多少有些遺憾。 近期孫正在虎林市看地,準備找找關系,承包些草原開墾。糧食價格的上漲,直接刺激了他的種植熱情。 據業界人士介紹,中國的大豆需求已經上漲到近4000萬噸/年,而國產大豆近年來卻一直處于萎縮的狀態,總產量已不足1700萬噸/年。數據顯示,2006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5905.4萬畝,比2005年減少417萬畝,減少了7%;2007年再度減少680萬畝,只有4708.4萬畝,比2005年減少12%。 孫洪亮所在的黑龍江省富錦市地區以前只有大豆,“現在不少人開始改種玉米了。” 而且偏偏天公不做美,2007年黑龍江地區遭受了罕見的干旱和自然災害天氣, 七八月間,很多地區滴雨未下,據說這是五六十年來未見的旱情。由于缺少水分,大豆的豆秧不結莢,豆花邊開邊謝。 作為我國的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的大豆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0%左右,往年產量一般在700多萬噸,而2007年只有400多萬噸。 在黑龍江省北部的黑河地區,2007年3月份竟然出現了霜凍,導致不少地方絕收。整個黑龍江,只有雨水充沛的齊齊哈爾東部、佳木斯建三江地區,還有一些灌溉設施齊備的農場才能維持高產量。 蝴蝶效應 按照往年的經驗,我國產量的不足部分可以依靠大量的進口來解決,但不巧的是屋漏趕上連陰雨,2007年國際大豆產量同樣銳減,導致全球性價格暴漲。 據遼寧中期期貨分析部經理時延介紹,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大豆進口國,美國的大豆減產了20%。供應量不足對應的是全球需求依然呈現剛性增長,供不應求的結果推動價格上揚。 據了解,美國大豆之所以減產,和美國的能源政策緊密相關。2005年8月8日,美國《新能源法案》正式生效,大力提倡發展生物質能源,并開始大規模補貼玉米乙醇的提煉。大規模的補貼和價格上漲使得美國農民越來越傾向于種植玉米。玉米的“走紅”卻使得美國大豆的種植面積大大減少,2007年6月底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美國大豆種植面積為6408萬英畝,為199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作為生物質能源的一種,大豆下游產品豆油的生物柴油概念也被大肆炒作,對大豆價格起到了推動作用。國際海運費在2007年也出現了大漲行情,美國至中國的糧食海運費從2007年初的50美元/噸左右上漲到最高的125美元,這使得主要依賴進口的中國市場大豆運輸成本大幅提升,進口價持續上揚。” 時延說,“對于2/3的大豆需要靠進口來解決的中國市場來說,早已經喪失了對大豆的定價權。” 據時延介紹,世界大豆的價格是由芝加哥CBOT交易所決定的,“那里歷史悠久,影響力大,根據美國農業部報告,以及每天的商品信息決定一蒲式耳多少美分后,中國的期貨交易所再根據本國的情況換算過來決定我們的價格。” 對此,田仁禮顯得很無奈,“大連期貨交易所是看芝加哥期貨市場的臉色,所以美國人只要控制了芝加哥市場,就有了指導權。” 正是這樣近乎單向的價格傳導,讓往年備受“欺凌”的黑龍江豆農們卻在今年感受到了大豆價格帶來的驚喜,惜售變得自然而然。 田仁禮的判斷是:“全球食用油價格可能要長期在高位運行。隨著石油的枯竭,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可能越來越快,人和機器、汽車爭食的結果講使得食用油越來越短缺。所以當前食用油的漲價,除了一些炒作性因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能源市場出現了結構性調整,需要重新定價,和以前相比其價格地位提高了。” 不過,現在面對進口大豆高達4800元/噸的行情,田仁禮還是拿不定主意,“到底買不買?”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