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東和風難助油市退燒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 04:34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提到中東,難免會讓人聯想到當前高燒不止的油價。恰逢美國本周主持召開旨在“實現中東和平”的中東問題國際會議,油市似乎也出現了稍許降溫,在昨天的電子交易時段,紐約商交所1月份原油期貨連續第二個交易日走低,跌至每桶97美元下方。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鑒于巴以關系是中東地區最復雜和持續時間最久的地緣政治問題之一,國際社會推動巴以改善關系的努力,對“談中東色變”的油市來說當屬“利空”,一定程度上有助緩和油價漲勢。不過,考慮到中東地區還有諸如伊朗核問題和土伊爭端等眾多不確定因素存在,指望一次結果未卜的“中東和會”就能令油市大幅降溫的想法不太實際。短期內,油價更多地受到美元貶值以及歐佩克下月部長級會議等因素左右。 巴以問題并非全部 且不說此次和會巴以雙方能否取得實質性的和解,即便取得,困擾中東產油區的其他眾多不確定因素依然不會消除。上個月以色列女外長列夫尼曾公開表示,中東問題的核心已不再是巴以沖突,而是伊朗核問題。 目前在歐佩克儲量最大的三個成員中,伊朗和伊拉克依然處在麻煩不斷的境況之中。伊朗和美國圍繞核問題的“拉鋸戰”自然不必多說,而伊拉克也在上個月再次觸痛油市的神經。由于市場擔心土耳其可能進入伊拉克境內打擊庫爾德工人黨反政府武裝, 從以往油價波動最劇烈時的情況看,中東地緣政治因素很多時候都成為誘因。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由于阿以沖突,阿拉伯產油國以石油作武器而集體抬高油價,致使當時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飛漲到12美元;而上世紀70年代末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則因伊朗和伊拉克開戰而起,油價從14美元飛漲到35美元以上;第三次石油危機發生在1990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油價一路飛漲,3個月的時間即從每桶14美元突破到40美元以上。 可見,巴以沖突盡管可能引發市場對于中東局勢不穩的擔憂并進而波及油價,但卻并非“中東因素”中唯一影響油市的事件。 紐約油價連跌兩天 巧合的是,在中東和會開幕前夕,國際油價也連續調整。昨日電子交易時段,紐約原油期貨繼續走低,延續了前一日收盤的跌勢。截至昨日北京時間19時30分,1月份原油期貨合約報96.46美元,下跌0.5%,此前最低跌至96.32美元。在前一天,1月份原油期貨每桶跌48美分,收報97.70美元。 在本月20日,受美元貶值及地緣政治消息刺激,國際油價最高達到99.29美元,距離100美元的心理整數關僅相差71美分。上周五,油價再度大幅上揚,一度突破98美元。經過過去兩天的下跌,油價已較20日創下的歷史新高低了接近3美元,油市“高燒”的狀況略有緩解。不過,分析人士多數將油價過去兩天的調整歸因于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以及對歐佩克可能增產的猜測。交易商樂觀預計,歐佩克最大成員沙特正在說服其他產油國增產,而沙特方面據稱已經單方面實施了增產。上周末兩家研究機構的相關數據也顯示,歐佩克的原油產量正出乎預料地快速增加。 盡管此前很多人仍堅持認為,接近100美元的油價并非高得離譜,世界經濟增長并未因此“急剎車”,但對于高油價的警告聲依然不絕入耳。法國興業銀行的分析師日前指出,如 華爾街投行貝爾斯登本周則宣布,上調紐約商交所基準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2008年的價格預估至每桶75美元,較原來的預測值高了足足15美元。貝爾斯登稱,盡管溫和的基本面可能繼續拉低油價,但地緣政治因素、美元疲軟以及商品投機盛行,將支撐油價在高位運行。 歐佩克又成“主角” 撇開中東和會,當前影響油價更多可能還是下個月5日即將召開的歐佩克部長級會議,因為在這次會議上,該組織很可能討論增產事宜。事實上,在前不久的歐佩克峰會拒絕提及產量問題之后,外界就將賭注押在了下個月的部長級會議上。 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部長納伊米周二透露,該國目前的原油日產量已升至900萬桶,據估計較10月份產量高了約20萬桶。不過,納伊米同時表示,不清楚歐佩克進一步增產的時間表。“我們在下月5日開會時,將參考所有信息,包括供應、需求和庫存等等,并據此作出最終決定。”納伊米在新加坡的一次 而上周末伊朗的相關表態則令市場對歐佩克下月增產的信心陡增。伊朗石油部長諾扎里對媒體說:“如果統計數字顯示有必要生產更多原油,那么我們有能力提高產量,并向市場提供更多原油。”諾扎里稱,部分歐佩克產油國主張在12月5日的會議上增產,不過迄今為止尚沒有更多歐佩克成員就此作公開表態。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的商品策略師摩爾認為,在下月的歐佩克會議上,產油國將難以達成增產協議,原油供應不足將再度成為市場的最大擔憂,從而可能推動油價繼續沖擊100美元。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