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油價逼近100美元影響幾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 07:00 解放日報
國際油價不斷創下新高,每桶突破100美元,似乎指日可待 楊群 蔣婭婭 經歷了上周的小幅回落,本周國際油價再度抬頭。 昨天,美國原油期貨盤中突破每桶99.29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在歐洲市場上,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也逼近每桶97美元,創下近20年來的最高水平。 油價上漲動力 近100美元的油價,較去年同期足足上漲了約70%。這一增長速度,更是大大出乎了市場的意料。國際油價上漲的動力何在? 需求的日益增長,是推動油價不斷飆升的根本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原油供需矛盾將日趨緊張。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統計,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原油日產量為8490萬桶,而需求量就達到了8440萬桶,第三季度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將升至8620萬桶,第四季度將進一步上升。IEA預計,今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將增長1.5%,明年增幅更是將達到2.4%。在這一情況下,原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長期供不應求,油價走高的趨勢不可逆轉。 油價的上漲是長期的趨勢,但短期油價迅速飆升,有其特殊動力。9月以來,國際油價從每桶70多美元快速上漲至90美元之上,并直逼100美元大關。其間,美聯儲降息,加速美元貶值步伐,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一路走高,是油價上漲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今年以來,歐元兌美元上升了近10%,而反映美元兌世界一攬子貨幣的美元指數,則跌至歷史新低。截至10月底,美國基準原油期貨比去年同期高62%,僅僅10月份就上漲了16%。不過,業內人士認為,以美元計算的石油價格,在世界上許多地區并不能完全反映它的真正成本。事實上,目前,以歐元、英鎊或人民幣計算,油價還沒有達到去年7、8月份創下的高度。 美元的貶值,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以美元計價的能源期貨交易,也推動了國際油價大幅上漲。數據顯示,近幾周來,投機資金正不斷增購原油期貨,進而推高油價,而油價攀升又吸引了新的投機者進場。只要美元貶值的趨勢不出現突然逆轉,如此熱鬧的交易和炒作,仍將推動油價走高。此外,地緣政治因素也可能隨時推高油價。 面臨高油價的現實,各國原油庫存,尤其是美國,可能進一步壓低。因為沒有人愿意在極其高的價位,去購買原油儲存入庫。數據顯示,美國原油庫存持續兩周下降了900萬桶。庫存的減少,又將增加市場對未來油價走高的擔憂,國際油價也將在這種惡性循環的效應中繼續被推高。 牽一發動全身 原油,位于龐大產業鏈的頂端,居高臨下地輻射著它的影響力。油價上漲牽一發而動全身。 首當其沖的是煉油企業。批發進廠的原油價格,比出廠的成品油價格還要高,成品油煉得越多,煉油企業虧得就越多。這種倒掛現象對于國內的煉油企業來說,既習以為常,又無可奈何。畢竟,成品油的剛性需求不可能抑制,供應源決不能斷。因此,自從國際油價高燒不斷,油企的煉油業務始終虧損。當然,在國內油品市場未完全放開的情況下,無論是出于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還是盡須盡的社會責任,中石化等大型油企承擔了大部分原油漲價的壓力,即使多煉多虧還是不斷追加資源投放,保證市場穩定供應。 原油價格的上漲壓力從產業鏈頂端逐漸向下傳導。對于石化行業來說,最早是得益于油價上漲的。與成品油不同,乙烯等石化產品的價格是市場化的,當油價處于上升初期,油價上漲會引起石化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在下游需求保持或增長的情況下,石化行業不但可以通過漲價消化原料成本的提高,還可以從價格上漲中獲得更多利潤。但是,當油價持續高漲后,情況就開始改變。價格傳導能力逐漸下降,下游需求也會受價格抬升而縮減,最初的作用力就反而成了反作用力。 化纖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均處于石化產業鏈下游,以基本石化產品為原料,原料成本占生產成本比重很大,因此對原油價格變化也很敏感。根據觀察,塑料、化纖以及橡膠的下游產品價格上漲幅度遠遠小于其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幅度,因此這類企業也受到油價上漲的沖擊,盈利能力下降。 作為上游原料產品,油價上漲影響的遠不止這些。航空、遠洋、汽車運輸等高耗油產業,無法受油價高燒所累。例如,燃油成本是國內航空公司最主要的成本開支之一,約占總成本的近三分之一左右。隨著油價的狂飆,航空公司的經營成本快速上升,盈利快速下滑。甚至有分析者指出,高油價波及眾多下游產業,這些產業又輻射到更多的相關行業,因此,原油價格不斷攀升,不僅是對少數特定行業有影響,也會擴大到整個宏觀經濟的景氣周期。 改變生活方式 原油價格上漲,除了影響企業經營,也會順著產業鏈延伸到終端消費品上,最終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盡管我國一直沒有放開成品油定價機制,但原油價格連創新高,不免令駕車族們為隨時可能上調的成品油價格而提心吊膽。或許是擔心上調成品油價格可能會對今年以來持續走高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產生進一步影響,國家相關部門曾在前段時間宣布,今年內原則上不再出臺新的政府調價措施。但這一表態,終究難以敵過國際油價飛漲帶來的壓力,國內成品油價還是作了上調。這讓不少駕車族深刻感受到,國際油價的走勢雖不在身邊,卻還是能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受到原油價格的間接影響,出行成本上升了。要消化這一塊成本,就可能意味著其他開支縮減,自駕游等享受型消費可能告吹。這勢必引起人們新一輪的選擇:是承受這一塊多出來的成本,還是放棄私車轉向公共交通?是堅持已經選定的新車,還是轉而選擇另一款小排量的小車?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可能會因此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油價“高歌猛進”也會產生一種悖論,本該因油價飆升獲益的歐佩克會反而樂不起來。物極必反是一條規律。油價上升到一定程度,會刺激人們對替代能源研究開發的積極性,加速各國開發替代能源的步伐,當這種積極性積累到一定程度,替代能源的開發將形成規模效應,加速其中一些合理可行的替代能源的產業化進度。一旦原本停留在試驗或理論階段的替代能源真的在高油價的刺激下被破釜沉舟地“逼”上了軌道,成本不斷下降,漸漸能夠與高企的原油價格匹敵,那么將引起能源結構的一個劃時代的改變,具有競爭力的替代能源一旦成熟,將導致對石油的需求萎縮,這對依靠石油賺錢的歐佩克來說,可能會影響深遠。 事實上,歐佩克的這種擔心并非杞人憂天。在對高油價承受、忍耐到一定限度的生活中,人們已經開始將目光逐步轉向替代能源。在歐洲,許多國家已經運用了非市場手段,通過政策來扶持替代能源項目和環保產業。瑞典全國推廣清潔能源,法國生物燃料生產激增,德國風能利用領先世界……而在高油價的背景下,這種政府或一部分人的“先見之明”則更容易轉變為更廣大人群的主動要求,人們對能源的觀念有所改變,不僅僅是被政策牽著走,更是被高油價推著向“無油生活”靠近。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