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隱憂浮現 大豆產業警鐘重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 05:52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這一波大豆牛市行情使整個產業鏈皆大歡喜,”山東嘉益國際貿易公司總經理石金柱在參加“2007年國際油料油脂大會”時告訴記者,“你可以調查一下,今年賺了幾千萬元的企業比比皆是。” 然而,作為2004年“大豆危機”的見證人,石金柱卻仍懷隱憂,“現在的市場狀況和04年大豆危機前非常相似,我真擔心那次事件會重演。”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陳麗娜介紹,自2003年9月美國農業部調低大豆產量開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價格連續上漲,一直到2004年4月份,價格上漲了一倍多,達到近16年來的最高點。期間國內許多油脂壓榨企業效益轉好并大量進口大豆。但此后美國農業部突然調高產量數據,國際基金隨即反手做空,導致大豆價格從每噸4000多元降至2000多元,跌幅高達50%。許多企業損失慘重。 石金柱至今仍對04年的行業慘狀記憶猶新,“山東依靠進口大豆的企業幾乎全軍覆沒,大連華農、三河匯福等一批國內大型油脂企業也元氣大傷。” 大豆危機以后,以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達孚(LouisDreyfus)四大糧商為首的外資在國內大豆壓榨市場一路攻城略地,基本上形成了壟斷布局。我國大豆產業面臨的“拉美化”危險日益放大,不僅成為受境外資本擠壓的產業“樣板”,民族大豆加工業更是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新一波危機在醞釀 對比目前和當年大豆危機前的狀況,申銀萬國期貨公司的張海濤發現了許多驚人的一致之處:大豆價格無視基本面行情而一路飆升、壓榨企業效益普遍好轉、大豆儲備日益增加等。“國際庫存搬運至國內之時,就是國際機構反手做空、大豆價格暴跌和危機再度爆發的時候,”石金柱認為。 東方艾格數據顯示,2007年以來,我國大豆壓榨效益總體表現可觀,這大大激發了榨油廠提價收購大豆的積極性,再加上產區農民具有賣跌不賣漲的強烈惜售心理,使得大豆進口量持續增加。為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該機構預計四季度我國大豆進口數量還可能大增。 陳麗娜介紹,10月份我國大豆進口量為285萬噸,較去年同月增長27.4%,預期11月份大豆到港數量將有望達到300萬噸,同比增長27.8%;此外,盡管由于美國CBOT大豆價格以及海運費持續上漲,使得大豆進口成本繼續上升,但因政府下調10-12月份的大豆進口關稅至1%,使得10月-12月間大豆進口成本相對原進口關稅降低85-100元/噸,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大豆進口的成本壓力。 期貨市場或成保護傘 不過也有許多參會代表較為樂觀。“行情會一樣,但結果肯定不一樣了,”張海濤認為,在2004年的“大豆風波”中,很多油脂企業在高點采購,沒有及時在期貨市場賣出保值,因而吃了大虧,相當數量的民營企業從此一蹶不振。“如果合理利用期貨市場,可以規避價格暴跌帶來的風險。” 陳麗娜認為,國內油脂企業大量為外資收購,與其自身缺乏防范和控制國際市場風險的經驗、手段密切相關。2004年大豆危機根本原因就是中國油脂企業不善于利用期貨市場來管理風險,招致巨額虧損,才給了外資可乘之機。 “在那次大豆危機中,國內由外資參股、控股的企業如東海糧油則未受到大的沖擊,主要是因外資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進行了合理的套期保值操作。”石金柱也表示。 張海濤還認為,時過境遷,目前的期貨市場狀況已大為改善,功能得到有效發揮,戰略重要性也深入民心;而且有關部門開始高度關注大豆產業面臨的嚴峻局面,12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明確規定,限制外商投資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等項目,這無疑有利于扶持國內民營壓榨企業。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