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變相期貨案升級:三部委發文 59家企業上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11:25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劉華杭州報道

  如果認定為“期貨市場”,全國70多家同類市場不僅有“滅頂”之虞,最終監管權也將收于證監會;而如果定性為“遠期合同”,主管權依然會留在各部委或地方政府手中。

  隨著嘉興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變相期貨”案曝光,全國70多家具備期貨交易模式市場的命運引起了廣泛關注。

  8月底,包括嘉興市場在內的59家企業向有關管理部門呈送聯名意見書稱,國務院法制辦正在審議的《期貨業交易管理條例》(草案)未定義期貨概念,卻于《期貨法》出臺前先行界定“變相期貨”,極易導致理解和執行上的濫用,特別是在訴訟中可能會誤導判決。

  就在該條例“胎動”之際,商務部、發改委、工商總局等部委也在10天之內緊急下發多個文件,顯示出了規范和促進相關行業發展的決心。

  “嘉興案”柳暗花明

  嘉興“變相期貨”案庭審期間國家部委的動向成為新的風向標。

  9月1日,國家繭絲辦發文稱,“全行業應防止再次出現去冬今春的盲目炒作和過度投機,保持行業穩定發展”。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繭絲辦副主任王北鷹在全國秋繭收烘工作會議上要求絲綢同業合法經營,防止人為炒作使得繭絲價格大起大落。此前,商務部等部委已有多個相關文件下發。

  9月6日,商務部繭絲辦向嘉興及廣西大宗工業原料交易市場發函稱,“近期市場干繭、廠絲合同訂購交易異常,請你們密切關注,做好相關工作,必要時應采取嚴格的風險控制措施”,防止出現過度投機。

  據知情者透露,早在9月4日,嘉興中國繭絲綢市場交易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就已經下發同樣內容的“風險提示”:“近期市場干繭、生絲合同訂購交易風險加劇,市場提醒買賣雙方注意風險控制,必要時市場將采取調整各品種交易價格最小變量以控制漲跌幅度,或將根據《合同訂購交易結算實施細則》第十五條規定對各品種保證金收取標準進行調整等風險控制措施”。

  知情者分析,這個提示為該市場未來追加保證金、“管理”交易價格埋下了伏筆,讓人聯想起巴貝爆倉前的相同情景。而行業主管部門認定其“合同訂購交易”,且要求“必要時應采取嚴格的風險控制措施”的公函,或將成為該市場的“護身符”。

  據悉,商務部正在修訂關于加強網上交易的指導意見,計劃與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等6家機構共同起草新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以結束國內各大現貨遠期市場無主管部門統一監管的混亂局面。

  知情者推斷,嘉興“變相期貨”案有可能變盤。

  “期貨”還是“遠期合同”

  但據記者得知的消息,浙江省證監局現已著手調查嘉興市場“變相期貨”事件。

  其實,早在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2006年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要點》即明確提出,將取締變相期貨市場。

  8月中旬,國務院法制辦組織專家對《期貨業交易管理條例》(草案)進行討論。該條例明確禁止變相期貨交易,“未經中國證監會批準,不得采用標準化合約和賣空、平倉對沖、集中撮合以及履約保證等交易機制”。

  中國證監會期貨業協會法律顧問于學會律師則透露,《期貨業交易管理條例》最快將于本月頒布。

  此消息在同類市場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包括嘉興市場在內的59家企業近日聚會,并向有關管理部門呈送聯名意見書稱,該條例未定義期貨概念,卻于《期貨法》出臺前先行界定“變相期貨”,極易導致理解和執行上的濫用,特別是在訴訟中可能會誤導判決。

  據介紹,目前,與嘉興市場相類似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全國有70多家,商品種類涉及鋼材、石油(燃料油)、有色金屬、化工、煤炭、棕櫚油、白糖等。它們大都發展成了重要的金融市場,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某些商品的定價權。例如,上海4家鋼材現貨遠期市場(上海鋼鐵交易所等)日成交量均分別逼近20萬噸,對上海期貨交易所形成較大壓力。

  “我們沒有做期貨”。嘉興市場一負責人稱,市場1992年成立以來,一直以網上交易方式進行干繭和生絲遠期合同交易。

  然而追溯該市場的發展歷史,期貨交易模式一直如影隨形。1992年12月22日,原外經貿部印發的一份文件明確:該市場建立初期“交易方式為引進期貨機制的現貨交易,逐步創造條件向標準期貨交易過渡”,市場內允許進行遠期合同轉讓。1994年,該市場在國家對期貨交易市場整頓中未獲準為試點交易所。此后,其繼續比照期貨交易模式運作至今。

  該負責人表示,“比照期貨交易模式運作的市場,不止我們一家,大家都是合法經營”。

  背后利益之爭

  “如果認定非法期貨,這70多家市場都將取締或停業整頓。”浙江東誠律師事務所孫華兵律師表示,法律定義的缺失給這些交易市場乃至整個社會埋下重大風險隱患。

  一位接近證監會的法律專家對本報記者說,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均按照《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2003版)》設立,但無明確的政府主管部門負責監管。“這樣的市場必然出事,從幾年前的‘瓊膠’、‘桂糖’事件到嘉興市場糾紛,沒有一個例外。”

  曾經參與該《規范》編寫的期貨業元老童宛生教授也指出:“因為是國家質檢總局主導完成,在各種遠期場外交易的監管上缺乏必要的專業性,只是一個行業性參考標準,其權威性更沒有得到各方的認可”。

  “現在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都是一方諸侯,由于遠期現貨市場大多由相關部委或地方政府批準設立,證監會沒有管轄權,各自都有一定后臺。”期貨業專家韓宜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分析:“這是一個被人為閹割了的期貨市場。”

  亦有業內專家指出,嘉興市場創立至今已有十余年,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教授向本報表示,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大宗基礎原材料的需求迫切,而大宗原材料的價格發現、遠期鎖定風險、遠期現貨交割和價格投機等需求在現有的國內期貨交易所中得不到滿足。“遠期市場升級到期貨市場是必然的,我們應該促成這種進化,而不應該過于忌憚部門利益而止步不前”。他說。

  中國期貨業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常清也表示,不能一味堵截電子交易市場的出路,而應從疏導需求角度大力發展期貨市場,推出被大宗電子交易市場占據的期貨品種。

  9月4日,在嘉興“變相期貨”案庭審現場,該市場辯護律師稱:“如果被取締,將對國內建立多層次的市場體系有毀滅性打擊。”

  由于國家部委層面尚缺乏一個統一清晰的聲音,各界對于這類市場變向何處仍然充滿困惑。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