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變相期貨第一案開審 繭絲綢交易雙方杭州激辯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 01:49 第一財經日報
本報記者 宗新建 發自杭州 一度被指為涉嫌操縱市場、組織“變相期貨”的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下稱“交易市場”)多空雙方之間的爭執,終于由幕后走向了“臺前”。 昨日,杭州市中級法院正式開審浙江嘉興大江南絲綢有限公司(下稱“大江南”)訴交易市場“非法組織期貨交易、欺詐客戶”一案。在6個小時的庭審中,控辯雙方的辯護進行得異常激烈,法院沒有當庭宣判。 此前,國內大宗電子交易市場內有關變相期貨交易的“口水仗”一直不絕于耳,但真正走上法院審理的目前僅此一例。一個接近證監會的法律專家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這是國內“變相期貨”第一案。 4個官司纏身 交易市場成立于1992年,這些年來,一直以網上交易方式進行干繭和生絲的遠期合同交易,并正在形成國內外關注絲綢行業的“嘉興指數”。 但從2005年下半年起,交易市場被多家企業指控涉嫌“非法期貨交易”,并被交易戶相繼告上法庭。 今年1月26日,大江南向杭州市中級法院遞交“民事訴狀”,把交易市場等8家公司列為被告,要求依法判定交易市場、結算公司歸還其占有原告的基礎保證金等款項共計2326余萬元,并判令其余被告對上述款項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詳見本報6月23日A4版相關報道)。 隨后的訴訟接踵而來。昨天,來自江蘇吳江的金永觀向本報記者透露,今年7月份,他也向杭州中院遞交了相關訴狀,要求交易市場賠償相關損失,他表示,同期在杭州中院立案的還有紹興的一家公司。此外,江蘇啟東天益繭絲綢棉業有限公司告交易市場一案日前也已在江蘇法院立案。 6小時法庭激辯 在6個多小時的庭審中,“交易市場的現行交易模式是大宗商品電子交易還是變相期貨”、“交易市場是否存在操縱價格和欺詐客戶的交易行為”、“大江南損失的原因是交易市場的侵權還是其違規造成的正常交易損失”、“市場開辦方是否對此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等成了爭論焦點。 應勝南稱,根據市場成立的批文,交易市場只能經營現貨交易,市場的期貨交易行為未經任何法定部門批準,同時相關結算公司的結算業務也未經任何部門批準。故其經營之業務性質實為未經批準組織期貨交易或者變相期貨交易業務,系非法行為。 應勝南還認為,被告交易市場和結算公司通過虛構交易主體,操縱交易,蓄意拉高交易價格,強行轉讓原告合約,侵吞原告交易保證金等錢款,是對原告的嚴重的民事侵權。 而被告代理律師則表示,交易市場未組織變相的期貨交易,也未違反相關的法律法規,其交易行為均符合市場章程,因此未侵犯原告的財產權利;原告的損失是未遵守交易規則而造成的,應自行承擔責任、返還保證金等訴求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 急盼法律出臺 “這就是一個期貨市場。”上述接近證監會的法律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一針見血。他認為,該類市場脫離于體制之外,管理有一定難度,既沒有相關法律進行管理,又缺乏法律的保護。“這樣的市場必然出事,沒有一個例外。” 記者了解到,在國內大宗電子交易市場,至今只有國家質檢總局2003年修訂的技術標準《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可作為行業規范,但無明確的政府主管部門負責監管,由此,大宗電子交易市場時刻背負著“變相期貨”之名。 “不過,《期貨條例(草案)》有望近期獲得通過,對于變相期貨的定義、監管部門及其職責等都應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上述專家稱,大宗電子交易市場的出現有其市場需求,沒有到被取締的地步,但要在法律框架下規范發展。 被告辯護律師也辯稱,目前,交易市場的這種交易模式是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普遍采用的模式,“如果被取締,將對國內建立多層次的市場體系有毀滅性打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