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儲銅事件:2005最后一役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 15:02 中國經營報
作者:黃嶸 2005年,中國經濟的最后一戰應該屬于中國國家儲備局(以下簡稱國儲)同國際基金在銅期貨上的對決。在這場對決中,國際基金不斷以推高銅價的方式逼空國儲,而國儲則以不斷通過拋售國內現貨的方式來緩解這種壓力,挽回其損失。 雖然這場戰斗的主角是國儲和國際基金,但這場戰斗所引發的直接結果,卻是倫敦金屬期貨交易所(LME)銅期貨價格接連創出歷史新高,以及由此帶來的全世界銅價瘋漲。作為銅消費和進口大國,在這次市場災難中中國的立場和命運尤其令人矚目。 基金逼空 11月中旬之前,國儲和基金之間只是一場“暗戰”,除了外界看不懂為何銅價會“無緣無故”地不斷創出新高外,沒有人會知道這場戰役的背后推動力來自何方。直到11月中旬,一名關鍵交易員劉其兵(他被認為是國儲在國際市場上進行銅期貨交易的代表)失蹤,才逐漸揭開這一戰役的面紗。據報道,劉其兵自10月1日后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很多海外媒體都用“人間蒸發”來形容他的失蹤。直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此人的公開訊息。 為何劉其兵會成為該次期貨交易的爭執重點呢?原因在于劉其兵在LME建立了大量的空頭頭寸,而12月21日是這批空頭頭寸期權到期日。據悉,這筆頭寸的數量大約在20萬噸銅,由于建倉的量太大,早已被國際基金盯上。中國是銅進口大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劉其兵卻在國際市場上拋出數量如此巨大的銅,令國際基金們感到不可思議,并認定國儲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現貨可以交割,因而乘機發動逼空戰役。 從9月份(劉所介入的三個月期銅合約開始月份)開始,始于2003年的銅牛市火上澆油,銅價迭創歷史新高,每噸銅價從3500美元左右一路狂漲到接近4500美元的水平。如果逼倉成功,國儲可能在這單做空合約上虧損近億美元。 國儲拋銅 面對國際基金這種咄咄逼人的“逼空”態勢,國儲打響了保衛戰。 為挽救大量的海外空頭頭寸,國儲近期所有舉動都在為“空頭”造勢。此前行事極為低調的國儲,在過去兩個月內頻頻高調出場:10月開始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增加庫存,11月11日,國儲一位官員聲稱,國儲目前的銅存儲量有130萬噸,遠遠高出此前市場預計的30萬噸水平。 自11月16日開始連續四周,國儲每周在國內現貨市場上通過拍賣手段拋出2萬噸現貨。分析人士認為,國儲的反常高調同力圖挽回在LME所做的空頭頭寸虧損有關。因為國儲的這些言論和舉措意圖非常明顯,都是有利于沽空投資者的。但事與愿違,國儲的行為反而刺激銅價進一步上漲。 除了在國內現貨市場上拋銅之外,國儲在期貨市場上也非常高調。有外電報道,11月16日晚,國儲已向國務院申請要求出口20萬噸銅,這一數字與傳聞中國儲在LME所建的空頭頭寸相符。在此傳聞下,LME三月期銅價格下跌了近40美元至4075美元水平,但很快又漲回了原來價位。隨后,從寧波港傳來的消息稱,在合約交割之前,國儲已經向新加坡的LME倉庫運出了超過3萬噸江銅(江西銅業出產的銅)。同時,國儲還在滬銅市場的12月和1月合約上拋了近4萬噸空單。從滬銅交割庫傳出的信息看,這些空頭合約都將會予以交割,而國儲已經將4萬噸銅運入了倉庫。 黯然失利 雖然一再努力,但最后的結果卻令國儲徒呼奈何。 12月7日,國儲第四次在現貨市場上拍賣銅,但此次拋售同11月30日(國儲第三次拋售銅)結局相似——拍賣底價繼續抬高,而期銅價格則繼續上漲,完全與其初衷相背離,12月2日,LME銅三月期銅價格攀升到了每噸4445美元。“國儲的策略,反而被多頭利用而刺激了銅價的上漲。”一位期貨經紀公司的研究員這樣評價。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儲第四次拋銅時莫名其妙的舉動(指底價過高)事出有因。12月7日晚是倫銅期權宣告日,這一天交易雙方需要決定放棄還是執行手中的期權。但無論如何,這都會對倫銅期貨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就是說,國儲在12月21日(其20萬噸空頭頭寸到期日)之前試圖通過在國內現貨市場拋銅,并希望以此來減少其損失的策略已經宣告失敗。因為結局已定,而且國儲可能認為銅價此后還會上漲,所以12月7日沒有必要在現貨市場上低價拋銅,因此他們以高底價開價的方式,放棄了在國內拋銅的戰略。”一位市場人士分析。 理論上來說,隨著宣告日的來臨,12月7日可以算是這場“最后戰役”的收官日,但該日的銅價仍舊在4400美元以上盤桓。而從期貨市場逼空的規則來說,只有當銅價回復其理性價位,才能宣告這場戰役的正式結束。由于國儲已經將部分頭寸移倉至2006年的3月和2007年,因此,國儲與國際基金的較量可能仍將繼續下去。 資料鏈接 “國儲銅事件”背景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銅價進入快速上升通道,歷史紀錄多次被刷新。此次銅價大牛市已持續42個月,持續的時間和上漲的幅度遠遠超過以往。 據英國商品研究所11月預測,2005年全球銅供應將出現10萬多噸的過剩。11月中旬,在英國舉行的LME年會上,眾多國際大投資銀行都紛紛預測2006年銅價會下調,市場將繼續過剩。 中國是世界銅第一消費大國,占世界總消費的20%以上,但又是世界第一進口國,長期的高價位使中國銅貿易逆差劇增。據海關統計,2005年1~9月,各類銅產品的進口額已達120億美元,逆差103億美元,相當于2004年逆差總額。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