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夏糧收購開始,中儲糧或將是唯一的委托收購主體,其他企業不再接受委托。對于中儲糧再次回到“壟斷”地位這一變化,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主要是由于前期“多元化”探索路徑效果不佳,而此次中儲糧作為唯一的委托收購主體,有利于國家的直接參與和管理,減少中間環節,避免多家競爭惡意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的局面。
據媒體報道,今年國家將明確托市糧收購僅限中儲糧,這意味著中糧、中紡、華糧在托市糧收購中將不再直接參與。
打破壟斷的改革回到原點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杰凝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對于中儲糧再度成為唯一的委托收購主體,分析原因可能是前期“多元化”探索路徑效果不佳,導致國家在糧食托市政策上調控難度加大,政策執行與監督成本增加,調控掌控力減弱等。
宋杰凝認為,中糧等三大糧油類企業所處的地位和利益出發點不同,加上市場缺乏相應的配套監管系統,導致市場效率降低,收儲效用下降。
糧食托市政策在2004年出臺,2005年正式實施,至今,糧食托市政策出現了幾次大的調整。起初只對小麥和水稻實行最低價收購,2008年以后大豆、玉米、油菜籽等也開始了臨儲收購政策,政策糧食收購的企業為中儲糧。
2010年開始,中糧、中紡、華糧三大糧油類央企也參與托市糧食收購,而2011年又將中糧等三大央企參與政策糧收購改為受中儲糧 “委托”。如果今年收購僅限中儲糧一家,那么打破壟斷的改革就又回到了原點。
在ChinaVenture投中集團(微博)高級分析師萬格看來,2010年國家決定中糧、中紡、華糧三家央企參與托市糧食收購,目的是打破中糧儲一家壟斷的局面。
“但實際情況是,在短短的一年的試行過程中,不同的收購主體并沒有形成良好的充分競爭,反而傾向于各自結合已有的實際業務進行糧食收購,通過自身優勢控制糧食收購,囤積糧食、惡意搶購抬高糧食價格,使國家成為這次變革(即國家對政策性糧食的敞開收購,給予參與托市收購企業的補貼資金)的買單者。
”萬格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中儲糧成為委托收購主體會重新形成壟斷,但會有利于國家的直接參與和管理,減少中間環節,避免多家競爭惡意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的局面。
“有計劃地控制收購”
據媒體報道,從今年夏糧收購開始,中儲糧在執行政策中將“有計劃地控制收購糧食的數量和質量”,即原來收購中“有多少收多少”的局面將得到改變。
對于這一變化,萬格認為,收購方式與國家目前的糧食儲備種類、存量以及將來預估市場需求相關,國家根據實際市場情況及時調整將更有利于糧食的均衡。
宋杰凝告訴記者,油菜籽、大豆、玉米等作物受國內外市場供給情況影響較大,價格波動相對較大,實行“有計劃的控制收購”使其調控的靈活性更大,更有利于維護國內食品價格穩定。
同時,宋杰凝表示,中儲糧在糧食收購方面重啟“一家獨大”的局面,無疑會增加其對糧食收儲的掌控能力,因而在糧食供給方面主動性更強,加上國家對托市收購的企業存在一定收儲補貼,使得中儲糧獲得更多資金供給,業務能力也將隨之提高。與此同時,中糧、中紡、華糧這幾大企業被劃出收儲企業之列,也表明它們將失去國家補貼資金,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銷售渠道,降低了盈利空間。
萬格認為,從各家企業直接經營層面來講,不會對其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切斷了參與托市糧食收購,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自身經營與收購托市糧食業務的拓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