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期貨 > 第六屆中國期貨暨衍生品市場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5月14日,由北京期貨商會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北京)期貨暨衍生品市場論壇”在北京國賓酒店召開,新浪財經作為獨家門戶網絡合作伙伴全程圖文直播本次論壇。本屆論壇將以“通脹背景下的衍生品市場”作為主題,內容包括2011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通脹背景下的宏觀調控、動蕩的國際局勢下衍生品的發展機會等。以下為北京大學教授蘇劍先生實錄。
蘇劍:謝謝大家,剛才余斌部長做了一個非常精彩發言,我對他最后談到關于中國目前貨幣政策,緊縮這個政策持保留態度觀點非常贊同。的確,如果通貨膨脹由需求一邊因素引起,通過貨幣緊縮確實能達到這樣效果,但是現在的中國通貨膨脹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成本推動的,實際上我已經寫了好幾篇文章,在鼓吹應該用供給管理政策來解決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那么,供給管理政策其中一個最常見的,也比較有效的政策,我認為就是給企業減稅。因為,在成本推動的情況下,給企業減稅就相當于降低企業實際成本,給他留下更大利潤空間,他就可以承受成本上升的壓力,從而保持價格穩定。在我看來,供給管理對于處理成長通貨膨脹是最契合的。問題就在于,在現在宏觀調控體系里面,大家只知道需求管理,不知道供給管理,世界各國都是如此。而在中國,我覺得供給管理用起來可能更為順手,比畢竟我們是從計劃經濟轉軌過來,計劃經濟就是極端形式的供給管理,這是我首先對余斌先生的一點回應。
下面,我們來談一下我今天的一個發言,那就是通貨膨脹背景下的大宗商品市場。余斌教授剛才談到是國內宏觀經濟形勢,下一位發言人談的是國際的,我沒有他們了解的那么齊,我從理論的角度來談一下大宗商品市場跟經濟周期的關系。我在這里畫出這樣一個圖,說明了產能過剩跟金融危機之間的關系。最近,這么多年來金融危機在全世界到處亂串,從拉美國家到日本,又串到美國等等,最近在歐洲又爆發了債務危機,雖然說不上是金融危機,但是根源都差不多,都是產能過剩。
那么產能過剩的結果,一般情況下會導致資金的充裕,什么意思?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在增長,但是人們收入增長的同時意味著供給在增長。產能過剩為什么會意味著資金充裕?在宏觀經濟學里面,有一個消費傾向遞減法則,人們的消費愿望隨著他的收入是遞減的。如果一個人收入是1千塊錢,意味著他通過自己的生產提供1千塊錢的產品,當他的收入是1千塊錢的時候,可能把1千塊錢都花了,畢竟在北京這樣的地方生活一月1千塊錢估計活不下去。此時,他消費收入是5千,基本生活都滿足了可能會存下一部分,而他存下來1千塊錢就是儲蓄,儲蓄就成為資產市場的購買力。
這就意味著隨著收入的增長,經濟中的資金也就越來越充裕。只有經濟已經達到一定富裕程度的時候產能過剩才能出現,畢竟對于一個窮國來說,連飯都吃不飽需求肯定夠用,供給不足。所以,經濟發展最終都會導致產能過剩,這個是馬克思如此看,凱恩斯也是如此觀點,都是講資本社會為什么會出現產能過剩。在這種情況下失業就會出現,世界各國會采取各種措施,基本上都是凱恩斯主義政策。
現在在需求管理方面有兩大類政策,一個是貨幣政策,一個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它的擴張直接就導致了貨幣供給量上升,財政政策通過提高貨幣的流動速度,導致貨幣的使用率上升,實際上相當于貨幣供給量增加。最后就會導致物價上漲,這是產能過剩導致的下一個經濟變動。
隨著資金越來越充裕,但產能過剩的局面依然存在。所以,這些資金就只有一小部分留在消費品市場,大部分被投到資產市場,當然普通老百姓都希望對自己的資產進行保值,結果就推動了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最后形成資產價格泡沫。大宗商品也不例外,價格也會快速上漲,這是在經濟周期第二個階段,大宗商品和經濟周期的聯動關系。
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會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生產成本。比如說能源價格,原材料價格上升都會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對于哪些發達國家來說,對于中國這樣的,對資源依賴非常大的國家,以及對外來資源依賴非常大的國家來說,一般情況下大宗商品價格上升,會導致滯脹,意思經濟一方面增長力下滑,一方面通貨膨脹比較高。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面臨著滯脹,包括我們國家。
當然中國的情況比其他國家更為復雜一點,在這里我就不展開講了。那么,滯脹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成本上升之后,對于企業來說,他的利潤空間就會下降,利潤空間下降了他就會縮減自己產量,在縮減產量的同時就縮減就業量,于是就出現失業上升,和增長力下降局面,這是美國兩次石油危機期間出現的現象,我們國家現在滯脹出現的原因,比其他國家要復雜,剛才余斌教授也說了,勞動力成本上升是一個原因,大宗資產價格上漲也是一個原因。
如何應對“滯脹”呢?大家生活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里面,應當已經感受到政府在這段時期處理滯脹的各種努力。目前,世界各國應對滯脹政策仍然是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我剛才說了在治理成本推動通貨膨脹方面需求管理只能顧一頭,顧不了兩頭。所以,就面臨一個問題,政府的目標是對付滯,還是對付脹,如果對付滯,這里繼續擴大總需求,又會加劇通貨膨脹,于是就會使得資產價格進一步上漲,大宗商品價格也上漲,進一步推動通貨膨脹,于是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對付脹呢?就得緊縮總需求,于是經濟將進一步下滑,增長率將進一步下降,失業率將進一步上升,結果就會導致經濟衰退。一般而言,隨著資產價格逐步攀升,如果政府不干預最終資產價格會泡沫,會導致金融危機。但現在少有政府不干預的,因此最終都會采取緊縮型政策,這就導致經濟的衰退。那么經濟衰退的結果呢?經濟基本面下滑,影響到股票,以及相應的衍生品市場,對能源,原材料,農產品等需求下降,影響到大宗商品市場,最終可能會引發金融危機。
從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在整個經濟周期中的大宗商品這個市場是怎么樣運行的?首先是隨著經濟的增長,對大宗商品需求在上升,價格也跟著上漲。隨著資金越來越充裕,價格的波動性也越來越大,因為資金多了。最后會形成資產價格泡沫,其中大宗商品價格會導致滯脹,由于下一輪危機開始。
我們回到第一張幻燈片,就給出產能過剩和金融危機的圖。產能過剩導致資金充裕,產能過剩的同時一般情況下也意味著失業率比較高,政府就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跟資金充裕合在一塊就導致通貨膨脹,就引發資產價格泡沫,里面其中大宗商品價格也不能例外。于是就出現能源,原材料,和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于是就出現了滯脹。
那么在出現滯脹的情況下,政府面臨兩個選擇,對付脹還是對付脹,如果對付滯就回到這一步,采取這么一個措施,就繼續循環下去。如果他對付脹就應該采取緊縮性的政策,于是增長率慢慢下滑,經濟出現衰退,最后導致金融危機。實際上在現代經濟上,基本上就是這個樣子。回顧一下美國金融危機是怎么爆發的,就會發現,美國就是這樣由于產能過剩的存在,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
當年在2000年美國經濟出現衰退,那時候格林斯潘采取政策就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把美國利息率一直降到1%,當然現在大家聽1%利息率很高,現在美國利息率將近0%,那時候降到1%,1%之后這個時候,他通過這個辦法確實把經濟給刺激起來了,于是在2003年,低利率政策從01,02,03堅持了3年,到04年的時候美國經濟增長率達到了4%左右,于是美國認為經濟過熱,當時美國出現了通貨膨脹的苗頭。結果他就開始采取緊縮型政策,這一緊縮在第一季度期間,所采取的投資項目基本上都是刺激貸款所對應的房地產投資,于是就成了爛帳,最終結果導致金融危機,可以看出產能過剩才是美國金融危機最重要根源。
后來說美國過渡寬松貨幣政策,監管當局失職,以及美國投資者貪婪都是后面過程。如果經濟不存在產能過剩的話,那后面過程其實也不會發生,經濟還運行的好好著。這就是產能過剩,和金融危機之間的關系。怎么樣來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呢?其實,最終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科技進步,所以一個勁通過量化寬松政策來刺激需求和投資需求,結果美國出現通貨膨脹,同時把這個通貨膨脹傳遞到了全世界。
最終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也通過這種擴張型貨幣政策不斷解決不了,還會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為什么說科技革命使得產能不再過剩呢?科技進步,主要指產品創新,為什么我強調產品創新呢?因為在科技進步里面,有兩種創新,至少可以分成兩大類創新,一類是產品創新,一類是工藝創新。工藝創新實際上降低企業生長成本,增長產品供給。產品創新增加老百姓需求,所以兩者對經濟的作用完全不一樣。
我為什么強調產品創新的作用呢?就在于產品創新能夠有效地擴大總需求。實際上在我看來,總需求在長期的最終決定因素永遠是產品創新,為什么呢?首先第一個,新產品它的出現會產生新的消費熱點。比如說沒有互聯網,沒有電腦,沒有手機的時候大家大概不會想到它,但是有了它們以后就形成好多行業,我們的生活也方便了很多。
另外一個有些產品能夠延長人的消費壽命。比如說手機和高鐵,這些就縮短了人們的交通時間和通信時間,于是人們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消費,因此實際上就相當于延長人的消費壽命。同時,有些新產品的出現,他也擴大了人的消費空間,比如說,至少在20年前你要想早上去上海吃頓飯下午再回來,現在能做到,因為有航空。
如果下一步高鐵能夠發展起來,而且它的經濟性更好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一天之內可以在全中國去消費,各個地方的特色產品。因此,這種新的交通工具就擴大了我們的消費空間,同時也能夠促進消費。
所以,只有通過促進產品創新,才有可能最終擺脫這種經濟周期。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