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鐵礦石談判的艱難局面,中鋼協及五礦商會正醞釀收緊國內鐵礦石進口資質,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收緊無助于解決進口亂象,不如放開資質,減少尋租。
負責協調國內鐵礦石貿易商的五礦商會昨日召開了理事會,十幾家國內規模最大的貿易商參加了此次會議,并對鐵礦石進口資質標準的修改以及強化代理制等問題進行了研討。據消息人士透露,中鋼協準備削減30%左右的貿易商,以集中鐵礦石進口。
認為,此舉對治理目前鐵礦石無序進口的狀況可能作用不大。數據顯示,自2005年商務部開始推行鐵礦石進口資質以來,具備資質的企業數量已從523家銳減到目前的112家。“可現在的鐵礦石進口秩序也沒有見到好轉,"倒礦"的現象依然普遍。因此將數目再削減1/3,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業內人士說。
關于鐵礦石進口資質的問題,業內持有兩種觀點:一是像日本那樣將具備進口資質的企業減少到十幾家,而且全部交給貿易商來做,因為鋼廠畢竟不如貿易商懂行,貿易商做起來效率更高;二是放開鐵礦石進口資質,讓更多的中小鋼廠能夠被長協礦談判的成果所惠及,從而減少尋租行為。
業內分析師認為還是放開一些比較好,雖然國家規定有資質的企業轉賣時只能收取3%-5%的代理費,可是執行起來卻走了樣。全國這么多鋼企,既不好監督,也不好查處,企業們總有一套規避的辦法。
據國內一位沒有進口資質的民營鋼企老板舉例說,去年簽訂的長協礦價格約為每噸700-800元,但他們最終從貿易商手中買進的價格竟然高達每噸1400元,加價幅度接近100%。
無法真正享受長協價談判的結果,也導致今年的談判中,出現了中小鋼企“倒戈”與礦商私下簽訂進口協議的現象。
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將資質徹底放開,可能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
業內分析師表示,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中方接受首發價,但是實行“半年一簽”,這樣三大礦企會同意,而中鋼協的面子也過得去。將談判拖下去的意義不大,礦企讓步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國內的大鋼廠也受不了。(來源:北京商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