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記者章利新 蘇萬明 訾紅旗
在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石佛鎮趙莊,村民李金峰的11畝麥地里,現在還只能看到2-3公分高的小苗子。李金峰焦急地說,往年的這個時候,麥苗都長到7-8公分高了。
種麥是李金峰的主要收入。往年,他家的麥田畝產基本能保持在400公斤左右。按1.6元/公斤的市場價算,李金峰種麥毛收入每年能達到7000余元,純收入也有2000多元。
旱情使許多農民付出更多的抗旱成本。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溫陳鄉齊營村村民張立旺說,返青水、拔節水、灌漿水是決定麥田產量最重要的“三遍水”,年景好的時候,比如冬季有雨雪,春季多雨,許多麥田就可以減少人工澆水甚至不澆了。
“今年大旱,自然要多澆水,投入當然就增多了。”張立旺說。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月9日,全國作物受旱面積1.36億畝,其中重旱3981萬畝,干枯394萬畝,有346萬人、166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
有輿論認為,糧食減產的威脅、抗旱所增加的生產成本,將嚴重影響中國糧食價格和農民收入。但中國有關農業問題專家指出,從目前的形勢判斷,此次旱災的不利影響有限,應理性分析,不應該被夸大。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程國強對記者表示,小麥是否因旱災大幅減產現在還不能確定,關鍵要看三月份的旱災影響程度,“如果抗旱措施及時到位,此次旱情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
中國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10日表示,從目前來說,我們這些抗旱措施如果能扎實有效地到位,下一階段天氣不會更加惡劣的話,今年的夏糧會有一個好的收成,“我國的糧食生產不應該會發生重大變化”。
中國已經首次啟動I級抗旱應急響應。截至2月9日,北方8省冬麥區累計完成抗旱澆灌面積1.44億畝次,超過冬小麥受旱面積的60%,近日仍以每天900萬畝的澆灌速度增加,預計10天內受旱冬小麥大部可得到澆灌。
程國強說:“即使最悲觀地估計,若小麥減產達20%以上,產量也只是回落到2003年的8649萬噸這個20年來的最低水平。”
他指出,但是自2004年開始,作為中國三大谷物之一的小麥已連續5年豐收,小麥庫存消費比為50-55%,根據年消費量1億多噸推算,目前小麥庫存至少達5500-5800萬噸。
程國強認為,可能的減產完全能由庫存抵消,幾乎沒有可能會影響小麥的國內供應,也不會威脅到中國的糧食安全。
“完全忽視或者過分夸大旱情的影響,都不利于形成穩定的市場預期,如果引起糧價的大幅波動,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大局不利。”他說。
由于部分市場投機者借干旱之機炒作,中國部分地區的小麥價格出現異常波動。
然而,據農業專家透露,今年中國小麥的市場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價格下行壓力依然存在,農民增收任務十分艱巨;另一方面,抗旱也增加了農民的支出,壓縮了農民增收空間。
在當前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時期,促進農民增收對中國擴大內需、啟動消費至關重要。
專家指出,在當前狀況下,必須在著力抓好抗旱的同時,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穩糧、增收的工作主線,采取綜合措施防止糧價下跌、提高農民種糧收益,切實保護和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在河南考察時指出,促進糧食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事關經濟全局,意義重大。抗旱救災工作不僅關系糧食安全,而且關系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旱區要把抗旱工作作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果小麥減產,農產品供應趨緊對農民不一定是壞消息,反而能支撐農產品價格,有利于農民增收。”程國強說。
為了抵消農民的一部分抗旱支出,旱情發生以來,中國中央政府已經分別下達1億元和2.5億元中央特大抗旱補助費,旱區各省也及時下撥抗旱資金,出臺各種補貼政策,大幅降低農民的抗旱成本。
“降低旱災等自然災害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除了政府的補貼政策之外,還應建立健全農業風險管理機制。”程國強表示,應抓緊推廣發展農業災害保險,農業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將減少自然災害災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據介紹,歐美發達國家的農業基本靠天吃飯,農民遭受天災的損失主要從農業保險中得到補償。
記者在基層了解到,目前在中國農村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民不多,主要是他們對農業保險不了解;即使參保,大多也是從事養殖和經濟作物的農戶。
肆虐的旱災正越發顯現出農業保險的重要性。記者了解到,中國糧食生產第一大省河南今年的保險工作部署首先將突出“農”字,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積極服務新農村建設。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