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11月以來,寧夏中部干旱帶及南部山區降水偏少,氣溫偏高,土壤表層失墑較多,旱情逐漸加重,給冬麥返青、春播帶來了一定影響。昨日,記者采訪了自治區農牧廳的農業專家,專家對目前我區冬麥苗情、旱情及小麥病蟲害的發生趨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促進生產。
據介紹,目前全區冬小麥種植面積為110萬畝。去年冬小麥播種時降雨比歷年同期偏多,氣溫偏高,為冬小麥的正常播種、出苗、培育壯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自去年11月以來,由于氣溫持續偏高,無有效降水,致使麥田失墑較快。據調查,目前中部干旱帶麥田及南部山區土壤墑情均比去年同期低4~5個百分點,中部干旱帶的同心縣15萬畝冬麥中一類苗為10%,二類苗為60%,三類苗為30%。南部山區66萬畝冬麥一、二類苗下降,三類苗上升,山區65萬畝冬小麥受旱。
據專家分析,今年寧夏小麥條銹病可能大流行,防控形勢將異常嚴峻。預測在陰濕、半陰濕山區中度偏重發生,衛寧灌區中度發生,衛寧以北及干旱山區中度偏輕發生,發生面積150萬畝左右。各地應加強小麥條銹病預報預測工作,及時防止危害。
針對旱情,專家建議,各地應加強冬小麥的田間管理,提高越冬保苗率,應在冬麥返青前適時打碾保墑,保溫防凍。根據旱情發展應首先考慮擴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目前應做好種馬鈴薯的準備工作,待雨及時播種,同時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建議大力推廣早春覆膜、覆膜集雨補灌、膜側種植等旱作節水技術,做好救災種子等物資貯備,實施因雨因墑種植,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做好馬鈴薯、小雜糧等種子貯備,做到搶種有種。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