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感慨缺乏機構投資者,而另一方卻苦于沒有入市資格。自黃金期貨合約正式掛盤交易后,業界關于盡快引入機構投資者的呼聲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然而,作為黃金市場重要的參與力量——商業銀行,至今卻仍未取得交易資格。盡管如此,國內商業銀行參與黃金期貨交易的熱情依舊高漲,不少銀行的業務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非常希望能夠進入這一市場,相關的籌備工作從未有所松懈。
2008年3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通知,允許資本充足率達到8%、具有衍生產品交易資格、具有黃金現貨交易資格、具有完善的市場風險管理能力等的商業銀行從事境內黃金期貨交易業務。這則通知的發布在當時被業界認為是金融機構重返期貨市場的標志性文件。
銀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與黃金相關的業務品種逐步增多。隨著黃金業務的品種增多、業務量增大,商業銀行需要防范黃金價格波動所產生風險的需求也日益強烈,商業銀行合理使用黃金期貨作為風險管理工具,將有助于管理黃金價格風險,進一步促進其他黃金業務發展。
該負責人還表示,只要風險控制措施到位,商業銀行從比較熟悉的黃金品種開始,通過從事境內黃金期貨交易,逐步熟悉期貨業務,可以為中國商業銀行日后更廣范圍地參與期貨市場奠定基礎。
此前,上海期貨交易所已經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601328,股吧)等機構簽署了《指定交割金庫協議書》,指定銀行金庫為黃金期貨交割倉庫。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來,商業銀行參與黃金期貨交易似乎都已是板上釘釘的事。
然而,銀行與黃金期貨之間的“緣分”此后卻再無新的進展。直到今天,依然沒有任何銀行成為上期所會員,也沒有銀行取得黃金期貨的交易資格。
據了解,銀監會希望等所有的銀行都出具《關于商業銀行參與黃金期貨交易的無異議函》后,再進行下一步的審批工作。但由于此項工作涉及面很廣,個別銀行進展緩慢,導致整體進度一拖再拖。業內人士表示,銀行遲遲無法開展黃金期貨交易,對整個黃金期貨市場的健康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與普通投資者相比,銀行在研發、交易成本方面擁有明顯優勢。在國際黃金市場上,大型銀行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自營、套利、設計銷售理財產品等業務開展得如火如荼。正是由于銀行在現貨、期貨兩個市場的同時操作,充分保障了整個黃金市場的流動性。
在國內,商業銀行交易現貨黃金的成交量已然不小。上海黃金交易所最新公布的2008年12月份交易排行榜顯示,黃金總交易量前十名中,商業銀行占據半壁江山。其中,中國銀行單月成交68023.5千克,占整個交易所黃金成交量的14.60%;興業銀行(601166,股吧)、浦發銀行(600000,股吧)、農業銀行、民生銀行(600016,股吧)的成交量也都擠進了交易所的前十名。
可惜的是,商業銀行在國內期貨市場的交易仍是空白。“關鍵是能讓我們入市交易!”某銀行黃金業務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銀行現階段最希望能拿到交易黃金期貨的資格,如果連資格都沒有,那其他什么都不用談了。
想參與卻無法參與,銀行在黃金期貨面前的尷尬地位究竟何時才能改變,讓我們拭目以待。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