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南華期貨總經理羅旭峰
羅文輝
在剛結束的第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不僅有來自交易所、期貨公司、學術界的權威人士一致呼吁盡快推出股指期貨這一完善資本市場結構所必需的基礎性衍生產品,而且作為期貨市場發展機構投資者突破口的商品交易顧問(CTA)基金,近期能否在一些資產優良的期貨公司中率先推出,也成為會場內外的熱點話題。
不過,作為大會承辦方之一的南華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其總經理羅旭峰就期貨創新與監管之間關系等內容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謹慎表示,何時推出期貨基金正考驗監管層智慧。
《第一財經日報》:本屆大會有兩個關鍵詞“金融危機”與“機構投資者”,不僅次貸衍生品引發的金融風暴值得業內人士反思,而且在證券市場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后,期貨市場也面臨以CTA為突破口的機構投資者大發展機會。如CTA之類的期貨基金能否在近期推出?
羅旭峰:證監會主席助理姜洋在本次大會上表示,清理整頓后的國內期貨市場,投資者開戶數已由2002年底的7萬戶增加到目前的58萬戶,客戶保證金則由2002年底的64億元增加到目前的500億元。其中,法人投資者的交易量和持倉量目前已分別占市場份額的12%和45%。在南華期貨的客戶結構中,法人客戶占總開戶數的3.34%,保證金卻占總權益數的32.14%,法人客戶的交易量和持倉量占公司總交易額和持倉量的13.18%和37.46%。
不過,上述機構投資者不僅從總規模上與截至11月底持股市值已達流通市值50%以上的各類證券機構投資者有天壤之別,而且大都只是利用期貨對沖機制進行套期保值和風險管理的現貨企業,并非期貨基金意義下管理客戶資產的機構投資者。
其實, 國內期貨市場已有民間發起的期貨工作室、期貨公司以各種形式投資設立的投資公司等機構進行代客理財之類的期貨基金雛形。但這些灰色的信托“管理賬戶”或私募基金,一直未被官方承認。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在本次大會上提出了建立我國CTA制度的初步設想,即以資產優良的期貨公司出資控股CTA期貨交易顧問公司進行試點,準許那些資金、研發實力較強的期貨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個人贊同由期貨公司主導的CTA基金試點優于個人組織的私募期貨基金的試點。問題是,新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自去年實施后,期貨公司的經營范圍已僅限于商品和金融期貨的經紀業務,咨詢、培訓業務的資格尚需另行申請,資產管理業務可能還不在我們的視線之內。
本次會議關于CTA問題的探討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考慮到改革力度、發展速度與市場承受度的匹配,個人認為什么時候推出CTA這一創新業務仍在考驗著監管層智慧。
《第一財經日報》:國慶后大宗商品市場經歷了暴風驟雨下的洗禮,國內不少機構對期貨交易所的三停板后強制減倉制度頗有微詞。如何看待這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意見?
羅旭峰:風險是不可消滅而只能轉移的。此次金融風暴是由國際市場傳遞到國內商品市場的,而并非由金融衍生品市場本身引起的,期貨市場只是起了通道作用。這是一次系統性風險,不是普通的交易風險,單靠一兩家公司的努力是無法化解的。所幸,由于監管層的英明,方法得當,通過“五位一體”的聯合干預,積極采取強制減倉措施,節后國內商品期貨市場短期內集聚的風險得到了有效化解。相反,交易所如不對系統性風險果斷實行強制減倉,將釀成中國期貨市場的超級大災難。
這并不是說現有的制度沒有缺陷。畢竟,強制減倉只是為市場強制提供了流動性,盡管“三板”后強制減倉措施的采取,將對投資者產生積極的心理預期,卻也不可避免地傷害了部分套保者的利益。在系統性風險發生時,兩害相權取其輕是一種對市場有利的選擇。有一個方案可以解決,交易所可通過開放場內交易時間之外的電子盤交易,在節假日期間提供流動性,但這要求銀行結算體制的配套。事實上,上海期貨交易所也曾在去年有過開展夜盤交易的設想,估計只是技術、人員準備等方面有難度而未能付諸實驗。
至于各交易所和各期貨公司在停板后加收不同的保證金比例引起爭議的問題,我們做過測算,保證金平均每提高1個百分點,期貨公司的日交易量將損失10%,市場流動性將顯著降低。期貨公司在風險控制和增加業務量之間的平衡一直是一個兩難選擇。南華期貨在長假前對客戶保證金的收取一般要求能抵御3個以上的停板或加收7至8個百分點。
因此,我建議由專門的機構如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建立如國外交易所通用的SPAN等市場風險評估系統不定期對期貨市場系統性風險動態地開展評估,不僅可以為各交易所和期貨公司收取保證金提供科學決策依據,而且可以通過一定的提前量將風險化解在前面。
《第一財經日報》:衍生品市場尤其是場外衍生品市場在此次金融風暴中成為“千夫所指”,對于衍生品市場不可缺乏的創新動力和同樣不可缺位的監管有何看法?
羅旭峰:我贊同大力發展受監管的場內衍生品市場而謹慎發展場外OTC衍生品市場的觀點。不受監管的場外市場已有太多教訓,工具應簡單而場內上市產品要豐富,對于一些專家也很難搞懂的創新業務不能盲從。不做自己不懂的業務應是投資的不二法則。
中國的期貨市場盡管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有了較大的提升,但與為國民經濟服務仍有很大的差距。在這次金融風險大爆發中,雖然有些套保企業因系統性風險的突然發生遭受了較大的損失,但更多的中國加工企業因期貨市場沒有相應的保值品種,又無法參與境外期貨業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巨大損失的發生而無法回避。中國的金融衍生產品及工具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國還需要更多的創新,中國要有與整個國民經濟相匹配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中國期貨市場未來發展之路依然漫長。
期貨公司應加強主營業務的建設,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服務于國民經濟,服務于產業經濟。但期貨公司也不應被要求承擔太多的社會責任。期貨市場由各個參與者組成,期貨公司只是其中一環,期貨市場的繁榮發展需要行業各方的共同努力。
創新是行業發展的動力與源泉。但創新與違規只有一步之遙,創新隨時會有成本發生。個人認為,監管不應束縛期貨公司的創新動力與激情,監管應更有彈性以適應期貨市場的發展。
《第一財經日報》:國慶后國內外期貨市場成交額的增速均有放緩,且浙江省、深圳市證監局公開的數據也顯示這兩個期貨重鎮的客戶保證金或客戶權益數量近期在下降。能否預測明年國內期貨市場的規模?
羅旭峰:明年市場有太多不確定性。
不過,由于國慶后各大宗商品價格均較高點下跌近半,我估計明年國內期貨市場成交量雖可增加,但價跌后成交額難以提升。且雖然實體經濟增長的放緩有時滯,而國內現貨企業經歷大跌后套保需求也會增加,4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還會促使部分資金流入期貨市場,但我仍估計明年期貨市場的客戶保證金仍可能下滑。
國內期貨市場短期內出現調整并不奇怪,但大方向仍可看好,也有大的發展機會。南華2007年以來已進入了持續高速發展階段,隨著不久前蕭山營業部的成功開業,全國分支機構已達18家,2009年仍將堅持把主營業務做好,創新業務將在法規允許的框架內略作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