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撰稿 程富強
中國期貨市場自誕生以來,經歷了1988年至1993年的初期發展階段和1993年底至2000年的清理整頓階段后,在2001年進入了規范發展階段。
2004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第一次提出了將期貨公司建設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的任務,對“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做出進一步闡述和部署,成為指導期貨市場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自此,中國期貨市場的成交量和成交額都出現了快速增長的局面,2007年我國期貨市場的成交額首超40萬億元人民幣,成交量也創出歷史新高。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無論是交易規模、上市品種還是期貨市場功能發揮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由于期貨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未來市場的變動趨勢,所以其已成為現貨經營單位回避風險的港灣,期貨價格已成為企業制定經營策略的重要參考,期貨價格也因此成了政府管理部門決策的重要依據。但是,投資者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卻一直未都到有效的解決。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商品期貨市場上近95%的交易者是中小散戶,只有5%的交易者是機構投資者。以大連商品交易所客戶持倉情況為例,2007年1月份個人客戶為217245戶,機構客戶為10933戶,個人客戶占全部客戶的比重達到95.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外成熟期貨市場上的投資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世界掉期與衍生品協會研究報告顯示,世界500強企業中,有92%的公司正在有效利用期貨工具來管理和對沖風險,其中有美國公司184家,占其國內公司的94%,日本公司81家,占其國內公司的91%。然而,在我國160多家中央企業和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只有極少數企業和公司參與了期貨交易,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是典型的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機構投資者力量嚴重不足。
散戶特征的市場,導致了我國期貨市場波動劇烈,散戶面對機構投資者處于弱勢地位,無法與擁有現貨資源的大戶抗衡,從而出現“大戶興風作浪、中戶推波助瀾、小戶隨波逐流”的現象,加大了市場波動幅度。同時,機構投資者由于缺乏相應的對手盤,其套期保值的規模受到限制,市場深度不夠,往往大戶進出會對期貨價格形成巨大的沖擊,降低了機構投資者參與的積極性。
成熟的期貨市場,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公平、公開、公正”的交易制度,完備、健全的交易機制和成熟的市場參與者,這幾個方面因素相互配套。國內期貨市場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前三個因素已經基本齊備,目前階段當務之急就是培育機構投資者。培育合格機構投資者對整個期貨市場的協調發展意義重大,一方面要大力增加期貨市場的機構投資者的數量,另一方面要做好現有投資者的教育工作,注重“質”的提高。 “質”和“量”都要抓,兩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