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中秋
“高德黃金事件不是個案,有N個這樣的平臺在引導著所謂的‘炒金族’玩一個頗具誘惑力的危險游戲。”一周前,高德黃金爆倉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原LT黃金公司的資深營銷人員張涌(化名),向記者描述了一個貌似“餡餅”的黃金投資的怪圈。
“某個平臺存在著一群互不相識的投資者,集中起來有1000萬資金‘押’多,1300萬資金‘押’空,兩者抵消后,平臺的組織者將多余的300萬‘押’空頭寸,在境外市場做一個對沖交易,鎖住其風險,便可坐收2300萬元資金近10%的手續費,一本萬利!這就是游戲的基本原理。”張涌一語道出了其中玄機。這一游戲正是多年來長盛不衰的“地下炒金”。
LT黃金公司因某些做法過火被相關部門取締了,但在張涌看來,大多數組織者只要低調地、嚴格地照這個規矩做,爆倉概率幾乎為零,除非老板鋌而走險不做對沖。“黃金,僅僅是一個幌子。只要存在另外一個24小時交易的可對沖市場,換成石頭做標的,也照樣可以進行這個游戲。”張涌說。
黃金,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的投資地位不低,“地下炒金”甚至在江浙、廣東、福建一帶成為“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這其中,不乏一些真正以投資為目的、不明真相的投資者入場。然而一旦介入,大多數人是欲罷不能。
“100倍的杠桿效應啊!100萬資金在短時間內要么虧光,要么盈利兩三百萬。”張涌說,“對外標榜20%或者25%以上的定金交易,實際上‘客服人員’會讓你放大100倍,甚至150倍進行交易,其表面上可以避開對變相期貨的監管,除非投資者憑確鑿證據向監管部門提供信息,或者監管部門進行暗訪取證。”
一些投資者在“暴利”的驅逐下,初始幾萬塊錢的投資額,可能會不停追加至幾十萬甚至傾囊而出。張涌見過的入金流水單上,最高時一天有近億元。“出金很少,因為贏錢者想贏得更多,輸錢者想翻本,最終進來的絕大部分資金會在這個‘池子’里呆著,老板可以安安穩穩地從每筆交易中提取傭金。”張涌說。
據中國黃金協會的一位人士保守估計,全國以黃金公司或投資公司名義經營此類業務的公司約有1000家,其中有規范者,但魚目混珠者比比皆是。
圈內人士介紹,這類公司一般有一些特點:有著豪華的辦公場所,對外宣稱是“XX黃金交易所會員”、“XX金礦、XX銀行合作伙伴”;他們將自己編制的黃金報價刊發在一些重要媒體的顯著位置;重金招聘博士成立研發部門,經常通過媒體發表黃金日評,不斷提高公司知名度;頻繁組織黃金沙龍,趨勢分析頭頭是道、句句在理。不僅如此,在日常交易中,他們還會把一些細節,如涉及人民幣與美元兌換點位等,做得惟妙惟肖。
“讓你感覺像那么回事兒,但一切都在為上面的‘游戲’做鋪墊。”張涌說。圈內人士分析,龐大需求、利潤誘惑和監管盲區三大因素,是其如火如荼的重要原因。近年來,老百姓手頭資金充裕,面對嚴峻的通貨膨脹形勢,迫切需要對資產進行保值。在這樣的背景下,黃金公司稍加宣傳便可招攬到客戶。但很多百姓并不諳熟此類投資的“暗門”,著道后會越陷越深。
但是,吃了虧的投資者想要投訴并不容易。處理過此類事件的一位專家坦言:“一旦被查,工商局方面大多稱是非法廣告宣傳;金融監管機構通常會表示,現貨交易已經放開,獲得工商執照便可經營業務。有盈有虧,不屬于非法集資;若取不到變相期貨的證據,證監會也無從監管。投資者感覺被騙的時候,往往投訴無門。”
專家指出,地下炒金,儼然成為了一個“三不管”地帶。因此,個人投資者需要認清其本質,了解合法投資渠道:除實物黃金或銀行紙黃金外,上海黃金交易所只針對法人機構,個人投資者不能直接或間接通過其會員參與;期貨方面,通過期貨公司直接參與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期貨是唯一的合法途徑。監管部門應對相關違法違規行為予以嚴處。同時,在發展我國黃金市場上多下工夫,以滿足百姓日益高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