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油價改革再次緩行定價機制改革引發各方博弈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 08:21 中糧期貨
在市場競爭主體匱乏的情況下,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必然會受到壟斷利益集團的干擾 “各種方案都已經齊備,剩下的只是一個決策問題了。但冷靜地思考決策,要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反而很難做出決策。”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所一位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 這里所說的“決策”,是指自今年9月份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不斷下調之后,國家發改委在國內成品油價格問題上的抉擇。 價格下調為何難行 今年8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價格仍在每桶77美元的高位徘徊。但進入9月后,國際油價仿佛在一夜間失去支撐。其間,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價格屢屢跌破60美元/桶。10月24日,一度下跌至58美元/桶。受歐佩克限產的影響,11月3日,紐約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每桶收于59.14美元。 在國際油價跌幅超過20%、跌勢維持近兩月的背景下,國家發改委既沒有因原油價格的下調去調低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也沒有推出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完善方案。 中國成品油零售價格目前受國家發改委的管制,依據是1998年《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和2001年《國家計委關于完善石油價格接軌辦法及調整成品油價格的通知》。 這份通知的主要內容是:原油價格由購銷雙方按國內陸上原油運達煉廠的成本,與進口原油到廠成本基本相當的原則協商確定,也即一些專家所說的“原油價格已經與國際接軌”。 汽油、柴油零售價實行政府指導價。發改委價格司以紐約、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市場一個月前成交價格的加權平均價作為定價依據。如果三地汽油、柴油加權平均價格波動超過“一定幅度”時,發改委就會按汽油柴油進口到岸完稅成本相應調整國內汽、柴油零售中準價。 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就會以此中準價為基礎,在上下8%的幅度內制定具體價格。 價格管制的要旨在于“一個月跟蹤”。如果按照這個法則,則下調油價在10月份就成為必然。 然而截至記者發稿時止,發改委仍然沒有任何動作。 “我覺得這很好理解。即便國際油價回落,但三地加權平均價仍比國內價格每噸高出500元左右,中石化目前仍在虧本經營。按照常理,應該等到國際油價降到國內油價水平以下再降。”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的副總工程師曹曉眼中,目前的價格,遠遠沒有達到要降價的那一點,因此需要等待和觀望。 按照曹曉的理解,價格方面的國際接軌是走向價格市場化的前提。因此,選擇一個國際油價較低時候進行接軌,再進一步完成市場化比較好。 價格形成機制的抉擇 如果發改委不選擇下調價格,而選擇完善既有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那么,更加適時地調整價格形成機制,使之更加靈敏應是選擇之一。 “我的主張是實時定價法則,將滯后價格變為實時價格。”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對本刊表示。這個主張與發改委的整體意見不謀而合。 早在2005年6月份,發改委便醞釀資源和要素價格改革方案。此后于10月底舉行的“資源價格研討會”,就是為下一步價格調整“定調子”的會。 在2005年6月2日由發改委價格司發布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改革思路及建議》中指出,現行成品油定價辦法“對國內市場供求關系和企業的生產成本反應不夠靈敏,調整滯后容易引發投機行為”,“沒有為不同所有制企業提供平等的價格競爭條件”。因此,建議新的石油定價機制“考慮原油價格變化因素,考慮國內市場價格因素,改進采價期的計算方法。” 其要點之一,就是把調整價格的依據,由“月平均變化超過一定幅度”,改為“連續多個工作日移 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一定幅度”,也就是更加實時的定價法。采取這種辦法的好處,是能夠更好地反應國際油價的走勢,縮短與國際市場的時滯,更能“增加油價調整時間的不確定性,減少市場投機機會。” 除了更加“實時”之外,另一個版本的“原油成本法”,也反映了發改委對油價實施一攬子改革方案的想法。 10月19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畢井泉在北京大學一場演講中透露,未來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將從盯住國際成品油價格的辦法,改為盯住國際原油價格,“從直接接軌,變成間接接軌。” 這個“盯住原油”的思路卻遭到了很多專家和民眾的反對。“我不贊成原油掛鉤的方式。為什么會有這個方案?主要是兩大集團尤其是中石化要解決煉油虧損的問題。”董秀成對本刊坦言。 反對的原因在于,中國目前的原油,一部分靠自產(約60%),一部分靠進口,而國際原油到岸價和自產原油的成本不同。另外,國際上原油有清油和重質油等四種品種。而品質差異更大,每桶的價格可以相差一半。 該盯住哪一種?如果選定一個平均值,盡管有數據,但是操作困難。同時,每個煉廠的規模和管理水平不同,怎么樣界定“合理利潤”?另外更值得質疑的一點是,這種計算方法,“法定”地規定了中石化等煉油企業的利潤。 而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只是國家去年以來實施資源價格改革的內容之一。 資源價格改革的重任,首先是“緩解資源瓶頸”,其次是“完善市場機制的需要”,最后則是“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要求”——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發改委召開的資源價格改革研討會上的致辭中強調。 這意味著,背負轉變經濟增長模式任務的資源價格改革調整,首先“要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真實的供求關系”,發改委主任馬凱在這次會上說。 “石油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由市場形成價格。”價格司改革思路建議中如是說。 成都務虛會 2006年10月17日~18日,國家發改委召集地方發改委以及多家石油公司等相關部門在成都召開內部會議,會議的議題正是國內油價調整與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問題。 上海石油交易所研發部經理張金泉告訴本刊,在17日舉行的180人的大會,并沒有解決實質問題,“你想想,那么多人。” 張金泉透露,上海交易所打算在年底推出中遠期交易中的大宗石化商品,目前他們正緊張地制定交易規劃和交收規則。 “我們只是對交易商提供服務,對價格只能說有一定的參考性,被國內認識認可還需要一個過程。”張說。 而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曹曉預測,期貨交易市場化在兩三年內完不成。 曹說,價格首先不應該建立在壟斷或者過度自由競爭的市場基礎上。而現在的基礎則是壟斷為主,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沒有建立起來,期貨市場沒有完善。一旦完全市場化,價格很容易受到兩大集團(中石油、中石化)的控制。而由大宗交易決定價格的期貨市場沒有形成之前,有可能都會是目前這樣一種妥協的格局。 “國家控制也許是目前最好的選擇。”曹曉補充說。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兩大集團目前的聲音還很關鍵。”一位非常接近發改委價格司的人士說。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5月份,發改委上調油價不久,民眾反響很大。發改委價格司邀請兩大集團的負責人和五六位專家開會,研究怎樣宣傳、解釋這個方案。 發改委一位官員彼時公開表示,2005年成品油與原油價格倒掛還沒有完全解決,成品油調價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意味著,成品油價格還可能逐步上調。 這位官員在說明2005年6月份的一輪成品油調價時明確表態:“低油價時代在我們可以設想的下一步和近段時期內很難再出現,目前已經進入到一個成品油的高價位時代。” 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舒了一口氣。 一方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求資源漲價,來抑制國內資源消費的沖動,以降低能耗;另一方面,發改委也不得不顧及農業、公共交通運輸業用油壓力、下游生產廠商的承受力和普通消費者的利益。 因此,在今年3月油價上調之時,財政部及時出臺對石油開采企業銷售國產原油征收特別收益金,而發改委則要求對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型行業進行補貼,以達到穩妥漸進的目的。 據了解,在10月份成都的會上,一如歷次的石油價格調整之前的醞釀一樣,兩大集團和相關部委悉數到場。 “推進資源價格改革,要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考慮出臺的時機,不能一步到位。”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會上強調。 不過,今年年底,根據WTO協議規定,中國將放開成品油批發市場,進口成品油價格將完全由市場說了算,這最終將影響到終端的零售價格。 勢在燃眉,而決策遲遲難以出臺,正說明了抉擇之不易。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