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財經縱橫

2005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 00:08 中糧期貨

  2005年是中國加入WTO的第四年,也是進入WTO后過渡期的第一年,雖然國外農產品對中國的壓力逐漸顯現,但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方針和有效措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改善大宗農產品進出口調控措施,在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550億美元大關,農產品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別創造歷史新記錄的同時,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比2004年有較大幅度減少。

  1 2005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基本情況

  根據海關統計資料,2005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58.3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8.57%。其中,農產品出口額271.8億美元,增長16.2%;農產品進口額286.5億美元,增長2.21%;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療養由2004年的46.4億美元減少至14.7億美元。

  從主要農產品分品種看,2005年中國大米出口67.2萬t,比2004年減少25%;大米進口52.2萬t,比2604年減少31.5%。小麥出口26萬t,比2004年減少66.8%;小麥進口353.8萬t,比2004年減少5l.1%。玉米出口861.1萬t,比2004年增長271.5%;玉米進口0.4萬t,比2004年增長61.6%。大豆進口2659萬t,比2004年增長31.4%。2005年中國棉花出口0.5萬t ,比2004年減少56.6%;棉花進口257.2萬t,比2004年增長29.7%。食用植物油出口22.8萬t,比2004年增長245.5%;食用植物油進口621.3萬t,比2004年減少8.2%。食糖出口35.8萬t,比2004年增長352.3%;食糖進口139.1萬t,比2004年增長14.3%。蔬菜出口680萬t,比2004年增長13.0%;蔬菜進口917萬t,比2004年減少9.0%。水果出口364.6萬t,比2004年增長16,6%;水果進口114.5萬t,比2004年增長7.9%。畜產品出口36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12.9%;畜產品進口421.3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4.7%。水產品出口78.9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13.2%;水產品進口41.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7.2%。

  2 2005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主要特點

  2.1 農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再次創歷史新高

  2005年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農產品進出口總額比2004年增長8.57%,農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均是連續第六年增長,并創造出歷史新記錄o 2004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列世界第四位(歐盟25國作為一個統一體),根據對世界貿易組織等有關方面統計數據的分析,我們推測2005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接近或趕上2004年列為世界第三位的日本,這標志著中國正由一個農業生產大國向農產品貿易大國邁進。

  2.2農產品出口額增長值遠大于農產品進口額增長值

  2005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比2004年增加37.9億美元,增長幅度達16.2%;特別是2005年下半年,農產品出口額增長率連續超過20%,表現出較為強勁的增長勢頭。農產品貿易逆差由2004年的46.4億美元減少至14.7億美元,逆差減少幅度為68.32%。中國能夠將2004年的巨額農產品貿易逆差在短期內大幅減少,這對促進農業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據商務部等有關部門測算,每1萬美元的農產品出口,能直接和間接創造出28個就業崗位,2005年農產品出口額增長值相當于為國內提供了大約1061萬個新增就業崗位。

  2.3 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繼續較快增長,谷物類對外貿易已呈現為凈出口

  2005年農產品出口數量和金額增長幅度達到兩位數的主要種類有蔬菜,水果、水產品、畜產品等。其中;水產品出口額已占中國全部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9%,并且在2004年出口額增長27%的基礎上,2005年又增長13,2%。與此同時,稻米、小麥、玉米,大麥四種主要谷物已由2004年凈進口570.4萬t轉變為凈出口329.9萬t。

  2.4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仍是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

  亞洲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歐洲和北美洲分別為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第二,三大市場。日本、韓國、美國、香港、德國,俄羅斯聯邦、馬來西亞和荷蘭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2005年中國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出口額分別為79.26億美元、28.49億美元、28.38億美元、26.43億美元、9.31億美元、7.29億美元、6.92億美元和5.37億美元。值得關注的是,2005年德國、韓國、馬來西亞、荷蘭、俄羅斯和美國從中國進口農產品的增長率均超過20%,這些國家表現出較強的進口農產品發展潛力。

  2.5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連續兩年出現逆差情況

  繼2004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出現相當大的逆差后,2005年再次出現農產品進出口逆差。從農產品分類(品種)來看,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大麥等是產生貿易逆差的主要產品。其中,大豆凈進口高達26a8萬t,其貿易逆差超過76億美元。由于中國土地資源相對緊缺,同時國內榨油、啤酒、紡織等行業對上述農產品原料的需求量增長較快,這些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量增加導致了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

  3 影響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因素

  2005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將2004年高達46.4億美元的農產品進出口逆差減少至14.7億美元,這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國內連續2年糧食產量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性改善等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中國面臨著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的較大壓力。

  3.1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韻重要政策措施

  2005年,國家繼續擴大農業稅兔征范圍和加大農業稅減征力度,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加強對糧食生產區的支持,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縣鄉的財政困難,國家通過轉移支付給予獎勵和補助;建立穩定增長的支農資金渠道,不斷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等各項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國家繼續加大對多種、經營形式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基地和農戶發展。國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通過農業標準化、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和農產品質量監測及信息發布等,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性。這些支農惠農政策措施不僅為加強農業生產,特別是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促進了中國農產品競爭力,為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3.2糧食產量在2004年大幅增產的基礎上保持穩定增產

  2000~2003年連續出現糧食減產和產不足需情況后,國家實施了多項政策措施,大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產量,扭轉了糧食生產下滑的局面。2005年,糧食產量在2004年大幅度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這說明中國糧食安全是有保證的,也為大幅度減少農產品進出口逆差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糧食生產問題解決比較好,國內糧食供給基本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國家及時調整了糧食進出口政策,包括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等產品的出口配額數量,玉米出口配額由原計劃的400萬t上調至800萬t;以出口退稅方式支持玉米出口,玉米的出口退稅金額提高到每噸143元人民幣;免征出口玉米的鐵路建設基金,以及給予其他相關補貼等。這些鼓勵性政策措施對促進糧食出口產生了良好效果。

  3.3 農產品質量安質量安全性得到改善,支持農產品出口較快增長

  在發達國家對進口農產晶采取越來越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和檢驗檢疫規定的情況下,中國農產晶出口較快增長是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性得到改善密切相關的。據農業部公布的200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性例行監測結果表明,參照國際標準判定,37個城市蔬菜中農藥殘留監測全年平均合格率為94.3%,20個城市畜產品中“瘦肉精”污染監測全年平均合格率為97.2%,20個城市畜產晶中磺胺類藥物殘留監測全年平均合格率為97.0%。以京、津,滬,深四城市為例,2005年與2001年相比,蔬菜中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提高了近29個百分點,畜產品中“瘦肉精”污染監測合格率提高了近32個百分點。作為農產品出口大省的山東省,由于加強了對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性的管理,并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建立了專門的工作聯系機制,使其農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繼續處于全國農產品出口金額第一位。2005年山東省農產品出口額占同期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5.38%,即超過全國的1/4;其農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23.4%,超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7.2個百分點。

  3.4 土地等資源相對不足是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的根本原因

  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連續兩年出現逆差,其根本原因是土地資源、水資源等相對不足,在油脂壓榨業,紡織業和啤酒業生產較快發展的情況下,通過進口方式解決大豆,棉花和大麥需求增長的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穩定、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者對植物油的需求持續增長,國內大豆產量已經遠不能滿足油脂壓榨行業的需要,大豆進口數量已突破2600萬t。中國啤酒生產量居世界前列,近年來保持8%的增長幅度,啤酒生產發展帶動了啤酒大麥進口量增長。2005年6月中國與歐盟就紡織品貿易問題達成協議,2005年11月中國與美國就紡織品貿易問題達成協議,這兩個協議的簽署有利于中國棉紡織產品出口貿易穩定發展,同時也增加了對棉花原料的需求。由于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相對不足,并且優先確保國家糧食生產,以及促進農民增收效應明顯的經濟作物,因此近幾年大量進口大豆、棉花和大麥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而且呈現較快增長態勢,這種情況是導致農產晶進出口貿易出現逆差的根本原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

人民幣升值和禽流感對近期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并不顯著。2005年7月新的
人民幣匯率
形成機制運行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約上升了2.48%。據我們的觀察,目前人民幣升值對農產品出口影響很小,即在人民幣升值的同時農產晶出口仍然快速增長,其原因是近期人民幣升值幅度較小,而中國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價格優勢仍然明顯。禽流感對近期中國農產品出口影響也不明顯,這是因為2004年發生禽流感對中國產生的負面影響尚未消除,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至今仍未解除對進口中國禽類產品的禁令,從而大大減低了2005年禽流感帶來的負面影響力。但是我們不可輕視人民幣升值和禽流感對今后較長一段時期的負面影響,如果人民幣升值達到10%以上,就會對農產品出口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人類不能在短期內控制禽流感的流行,特別是禽流感
病毒
變異將造成嚴重危害,就會對國際市場禽類產品貿易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實際上2004年國內發生禽流感后,已經使中國一些從事禽類產品出口業務的企業處于經營困難的狀況。

  4、2006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趨勢及建議

  4.1 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將繼續增長,但出口增長率可能下降

  2006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體上呈現增長趨勢。近10年來優勢農產品已逐漸占據農產品出口的主導地儉,特別是水產品.蔬菜,水果出口金額已超過農產品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性的改善,有利于不斷使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化;與此同時,中國對進口某些外國農產品的需求量也相當大,特別是大豆,棉花,油料作物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這是由中國農業資源稟賦和農業生產發展結構所決定的。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面對的不利因素增加,尤其是日本。歐盟等提高農產品進口的質量安全性指標以及人民幣升值、禽流感疫情等因素,可能會導致農產品出口增長率下降。綜合上述情況,2006年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增長的同時,仍可能出現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逆差。

  4.2 隨著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增長,農產品貿易摩擦可能加劇

  1996-2005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增長90.2%,是世界上農產品出口大國(地區)中增長較快的國家之一。農產品出口貿易增長較快帶來兩個方面問題,一是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某些農產品質量安全性差距顯現化,容易引起西方國家消費者和社會輿論的關注;二是當農產品出口數量超過進口國的接受能力,就會直接影響進口國農民的經濟利益,導致農民及其組織的反對。近幾年,中國與一些國家不但發生過農產品貿易摩擦,而且還頻繁地發生過輕工產品,紡織產品等貿易摩擦。如果中國不盡快地將農產品數量擴張型轉變為農產品質量升級型發展模式,面臨的農產品貿易摩擦將會出現上升趨勢。

  4.3 加快對外貿易體制創新,推動農產品貿易穩定發展

  面對西方國家不斷提高技術壁壘和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局面,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戰略性任務,就是加快農產品對外貿易體制創新,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外貿體制。近幾年來,盡管在農產品對外貿易體制創新和建設方面有所進展,但還遠不能適應國際農產品市場的變化,對外貿易體制還存在缺位問題,特別是如何發揮行業中介組織的作用,對外發揮保護我國企業正當經濟利益的功能,對內發揮行業管理和自律的功能。目前,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已經明顯受到體制缺位的制約,構建一個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并且富有成效的農產品對外貿易運行機制,需要在經濟體制深化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完善。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