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3月30日消息,2016(第11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年會暨資產管理高層論壇在北京全國人大會議中心召開。本屆年會主題是“開啟全球化新征程”。景順長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康樂參加了“應對資本雙向開放,引領中國及全球新發展”論壇。
他表示,中外雙方的市場差異非常大,一方面是中國的文化跟海外的文化差異比較大,二是產品差異很大,在這種差異化的情況下,必須要走本土化的道路,不能把海外的那一套理念搬到國內,要區別這兩個市場來看待。國內公司要想去海外開分支機構或者子公司,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一是人才方面,二是相應的配套產品的開發,三是注重風險,四是法系不同,客戶適用性也非常重要。
以下為發言實錄:
首先謝謝大會給我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自己的觀點,也謝謝呂律師。
是這樣的,我并不是代表公司的,我本身自己的經歷相對比較復雜,我在國企做了五年,后來又轉到國內市場機構,我們做的是境內純A股或者是國內基金公司業務。所以兩邊大概都參與過,自己有一些想法和體會在這里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最后再講一下兩個股東之間怎么做。因為我們公司比較特殊,我們是外方主導的基金公司。
首先,我講一下自己的感覺,一是中外雙方的市場差異實在是太大了,我自己的感覺,那邊做了四年,這邊做了四年。首先在產品上的差異,因為當時做的是賣海外的產品到境內,從06年開始,那時候QDII也開放了,更多的是社保或者是中投這些大的機構走出去。再后來07年放開以后銀行系的QDII,我最早在人壽的時候也開始往外投,后來又到境內,我發現差異確實比較大,主要是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的文化跟海外的文化差異比較大,中國人是比較勤勞的。中國人也都比較聰明,我覺得自己能做的事情,一般是不愿意麻煩別人的,我認為自己還能做,我一般自己就做了。
所以這種情況,在國內這種產品,你會發現可能大部分都是由于為了適應投資人的需求,大部分都是以超額收益為目的的,以α為主的產品。海外產品,我說的是公募或者是比較大的專戶,實際上是你的基準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說95%的倉位,5%的現金,選一個基準,大概是6%或者是8%,基金經理在這個范圍內發揮。不會出現像國內的情況,去年有同類型的產品,好的收益將近100%,差的只有20%,這種情況是不會在海外出現的,因為大家選擇的基準如果是一樣的,這個差異主要是在α之間,不會差這么多。
所以產品的差異是,大家要的東西很不一樣。而且國內由于規則和制度的不同,國內也派生了比較有特色的產品,比如說分級的產品、保本的產品、通道類的產品。我發現很多公募基金基準,你不知道它后面在做什么。
所以說差異還是很大的,我覺得這種規則、文化、理念和投資者構成改變,在這兩個市場之間,我覺得將來可能會發展成融合的狀態。但是國內的資本市場,因為才二十年多一點的歷史,海外已經上百年了,這個過程確實是需要比較長的一段路走。現在感覺上為什么要講本土化,剛才林總也講了,為什么亞洲不用投顧去選管理人,其實歐美這邊是比較常見的狀態。
所以在這種差異化的情況下,必須要走本土化的道路。最后我發現其實在國內來講,還是要分開來看,也不能把海外的那一套理念搬到國內,要區別這兩個市場來看待。因為這兩個市場本身的規則和參與者已經養成的習慣差別是比較大的。
所以我們在運作過程當中,除非我們自己的影響力大到我能夠改變這個市場,如果說我們中國出去的錢足以說改變全球資金的構成,我相信會出現完全適應中國產品的投資者。但是這個是隨著兩個市場,隨著中國開放的程度、全球化的程度和中國的資金規模和海外配置規模都是有關系的,這個短期內不太可能實現。
現在我們做的還是差別化來看待我們國內基金公司本著本土化的方式去做。兩個不同的結構可以協調起來,因為你對的客戶是有重疊的。比如說現在我們做的幾個事情,第一個事情在國內的客戶也有國內配置需求,也有國外配置需求。他們其實都有國內國外同時的需求,我們可以一起組團跟他們做交流,把他們想要的策略,結合我們自己投資能力推薦給他們。同時產品的開發方面互相影響一下,我去海外配置,其實也有投資者教育的問題,把海外的人也帶過來講一下海外大概是什么情況,你配置的話應該注入什么東西,包括操作的方式。
還有一個投資能力互相培養,國內基金到海外呆三個月,海外到國內來,互相了解一下市場到底是什么樣的。風控合規兩國差異比較大,包括使用的法系都不一樣,這個也需要融合和共同的合作配合做工作。
最后,我還是想說一下,現在我們國內的很多公司也想去海外開分支機構或者是我們自己的子公司。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一是人才方面,二是相應的配套產品的開發,第一步肯定是適合于國內的投資者。比如說在香港,再擴展到亞洲,甚至到歐美,這個也是跟自己的投資能力相關。三是注重風險,一是區域的風險,還有匯率的風險。還有就是法系的不同,你在開發客戶的時候,客戶適用性也非常重要,你要仔細讀契約,有的時候費用確實是比較高的。如果你是國內的投資者去海外配置的話,可能基準的選擇自己做的比較準。
一個海外投資者進來,不能完全看產品,一定要跟基金經理做深入的交流,知道他怎么做產品,你不能光看契約和基準是什么樣的,因為不一定是按照那個做的。我覺得這是兩邊有區別的地方,謝謝大家。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