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近萬億私募基金暴利神話 30萬元資金一年賺千萬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7:50 人民網-市場報
本報記者 王立嘉 轟轟烈烈的一場徐工大戰讓一直低調從事的私募基金走入人們的視線。事實上,國外的私募基金業是非常發達的,幾乎所有國際知名的金融控股公司都從事私募基金管理業務,巴菲特、索羅斯的神話一直被人們傳誦著。在中國,私募基金一直沒有取得合法的身份,從出生到現在一直處于“黑人黑戶”的狀態。然而,巨大的收益也使這個神話在延續著。本報記者對一位私募基金經理的采訪,或許可以為讀者掀起些許私募基金神秘的面紗。 編者按:近年來,從金融業、機械工業的國有大型企業的戰略引資,到蒙牛、無錫尚德等民營企業的私募,國外私募投資基金都因其投資規模大和回報率高等特點,引起國內的廣泛爭議。以凱雷、華平、新橋等私人股權基金為代表的融資并購模式,一度引發了經久不息的震動。不久前的“徐工案”更是將一直藏于幕后的私募基金推到了前臺,人們渴望揭開這個“潛水者”的真實面紗。事實上,國外的私募基金業是非常發達的,幾乎所有國際知名的金融控股公司都從事私募基金管理業務,巴菲特、索羅斯的神話一直被人們傳頌著。在中國,私募基金一直沒有取得合法的身份,從出生到現在一直處于“黑人黑戶”的狀態,然而,巨大的收益也使這個神話在延續著。 暴利,近萬億資金在“黑暗”中游走 與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很大優勢:面對的是少數特定的投資者,他們往往是資金大戶,政府監管比較寬松,不需要嚴格的信息披露,投資更具有隱蔽性,因此獲得高收益回報的機會也更大。 在京城一家小有名氣的素食菜館,私募基金經理人李鴻(化名)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餐廳內,古木參天、流水潺潺,就餐環境一流,菜品價格也不遜色,但這對李鴻來說早已是不需費心考慮的事情。盡管才40出頭,但他早已擁有名車豪宅,個人資產在千萬級以上,手上運作的基金數目更是一個“不方便透露”的數字。 “不保底,所得利潤分成50%。”李鴻在電話里開出的條件非常高。一下拿出一大筆錢,可賺了要對半開,輸了則全是自己的,這樣苛刻的條件會有人答應么?李鴻告訴記者,對他這種有口碑的私募基金經理人來說,募集基金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一個客戶隨手拿出個千八百萬非常正常。“我當年有過用30萬元資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賺過上千萬元利潤的經歷。去年,也有人用500萬元賺到將近2個億。”“難以想象的利潤”,正是私募基金誘人的所在。 除了人們認知度較高的通過炒作股票、期貨等有價證券,利用操盤技術獲得利潤,對企業進行風險投資,是回報率更高的方法。當年微軟對Google投入30萬美元發展成今天的規模是私募基金史上最經典的案例;而在2000年僅僅價值百萬美元的網易,現在“身價”最少也有幾億美元。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私募基金之一的安博凱曾表示,金融服務業、物流業、重工業以及制造業是其在華投資的主要領域。專家認為,私募基金主要目標是投資現有企業,通過改造企業、重新治理來獲利。與一般投資相比,私募基金更注重盈利性。“為了賣而買”是私募基金投資的主要特點。 在私募基金行業里摸爬滾打兩三年,李鴻已經諳熟私募基金的經營之道。然而他并不是一開始就做私募基金,而是做證券和公募基金出身,為何“棄明投暗”呢?據李鴻介紹,雖然公募資金也會采用同樣的方式獲利,但與私募相比,其靈活性與多樣性則相距甚遠。公募基金有非常多的限制。比如“一只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市值不能超過基金資產凈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不得超過該證券的10%”的“雙十”規定,遠不如私募基金針對特定的大客戶可以進行一一對應、隨時溝通來得靈活。與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很大優勢:面對的是少數特定的投資者,他們往往是資金大戶,政府監管比較寬松,不需要嚴格的信息披露,投資更具有隱蔽性,因此獲得高收益回報的機會也更大。 據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剛推斷,中國私募基金規模可能在8000億至9000億元左右。近萬億的“熱錢”加上高回報率,無疑正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加入“私募”這一領域。 風險,私募基金僅是富人的游戲 這是一個富人圈子里的游戲。多高的利潤就有多高的風險,無論是風云莫測的股市,還是名字上就標注著危險的風險投資。 “我肯定不會幫你做的,我親哥哥和我最好的朋友都被我從股市里勸出去,要賺錢有的是方法,就是別炒股。”采訪中間,記者聽到了號稱“在股市十年沒賠過”的李鴻在電話里堅決地拒絕一個朋友的加入。他告訴記者,私募基金的高利潤來源于高風險,所以他也只接受能夠承擔風險的客戶。 “這本來就是一個富人圈子里的游戲。”李鴻表示,多高的利潤就有多高的風險,無論是風云莫測的股市,還是名字上就標注著危險的風險投資。“十幾萬、幾十萬的投入,對工薪階層,乃至月入萬元的白領,都不是個小數字,而放在基金里說沒就沒。如果是炒保證金,幾十萬賠光再倒賠上幾百萬債務都有可能。”對此,李鴻深有感觸,他初入這行時的學費就交得極為昂貴,初生牛犢的大膽加上不規范的市場,使他5萬元的投入,竟然賠出了70萬元的債務。 另一方面,雖然李鴻表示,一般來說,20到30次投資中能有1個成功就足夠了,大多數風險投資的回報率在100倍以上。但在中國,靠企業投資獲利很難。一般來說,私募基金風險投資的回報80%要靠企業上市才能得到,而中國企業上市的僅有10%。 國外的私募基金業是非常發達的,幾乎所有國際知名的金融控股公司都從事私募基金管理業務,巴菲特、索羅斯的神話一直被人們傳頌著。與公募基金不同,私募基金一開始不收取任何費用,而是在投資期結束之后,根據實際投資收益提取分成。操作私募基金風險很高,因此門檻也相當高,非富人級是難以進入。據業內人士表示:一般投資公司的資金門檻都在1000萬元以上,主要客戶是大的民營企業家。也有一些小規模的公司或個人只需要50萬元到100萬元。而為了募集到資金,不少私募基金作出了“保底”承諾來吸引客戶。而一些打著“證券投資咨詢”公司旗號的私募基金,確實能做到“說哪只股票利好,第二天就能讓那支股票跳高開盤”。 “真的能無風險操作?”記者問。李鴻給記者揭開了“保底”的神秘面紗。他告訴記者,在具體操作時,操盤手一般都會把客戶分成五類,第一種是簽約提取固定收益的客戶(即無論收益多少都按本金的固定百分比分成,這種客戶身上公司提取的利潤最高);第二種是保底分成的客戶;第三種是不保底分成的客戶;第四種是收取了咨詢費用、或者公司正在爭取的大客戶;第五種就是沒有簽約的散戶。如果操盤手做一支股票,就會按照種類的順序,讓第一種客戶先建倉,然后抬高股價后給第二種、第三種……最后放出消息給第五種的散戶。這樣,往往第一種或者第二種客戶的資金在第三種、第四種客戶建倉的時候就已經收回并獲利了,這樣自然可以保本。這種操作手段,至今還被使用。“但即便是聲明了‘保底’,在實際操作中,風險也同樣無法避免。”李鴻告訴記者,他就在股市崩盤的時候看到過,在第三種客戶建倉的時候,股市跌破了第一種客戶的建倉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客戶的資金就有賴于操盤手的品德了。不良的私募基金經理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就會用后幾種客戶的資金單方面、短時間拉高股價,以便讓第一、二種客戶順利脫出,即便如此不能順利脫出的情況也依然存在。而且這種傷及客戶利益的“失德”,往往難以得到法律的約束,給省吃儉用參與進來的普通投資人造成的傷害更為嚴重。 灰色,法律真空亟待政策解決 由于一直都缺乏相關法律規范為其“正名”,私募基金“黑人黑戶”的身份讓其成為一種地下活動,難以抬頭在陽光下行走。 “我近期一直在關注私募基金的立法問題。”李鴻半開玩笑地對記者說。在中國,私募基金一直沒有取得合法的身份,從出生到現在一直處于“黑人黑戶”的狀態,由于建立公司要納入到特殊行業的范疇,受到多種形式的監管,不少私募基金都采用了“合同”來避免在操作中受到干擾。雖然不少私募基金經理人都有自己專門的律師,但實際生活中仍然會遇到各種問題。 私募基金靈活的運作方式固然是其所長,但不透明的管理,往往會令資金所有者主動或被動的喪失一部分的監控權。而對于私募基金經理人,不健全的法律也一直令他們縮手縮腳。“在股市紅火的時候,國家限制私募基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問個‘操縱股市’罪。可股市低迷的時候,國家又開始鼓勵私募基金,有些違規操作的金額之大,讓我們‘自己人’看著都眼暈,可責任人僅僅是被判關上幾年。”李鴻表示,政策,永遠是他們最緊張的話題。 “私募基金”是一種非公開宣傳的、私下向特定投資人募集資金進行的一種集合投資。一個“私”字決定了其本身低調的行事風格。然而,巨大的收益也使這個神話在延續著。法律缺位導致對私募基金的監管處于真空狀態,面對如此規模的資金頻繁流動,監管者卻不能將其納入自己的視線。私募基金至今沒有名分,就是說,到目前為止,這些基金是非法的、沒有保障的。而在此時,國外私募基金在中國大肆“跑馬圈地”,大手筆的運作常常令人震驚。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活躍在中國市場的海外私募投資大基金只有兩三家,真正的大基金還未在中國有所動作,隨著美國主流大基金的陸續登陸,中國私人股權投資的盛宴才剛剛開始。一方面“國有資產賤賣”的指責山呼海嘯般涌來;而另一方面,中國國內私募基金的失語也同樣發人深省。日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提出,應該給私募基金以合法地位,建立創投基金的籌集機制。近來,“私募基金是否要從共同基金中‘蒸發’出來,使監管者和投資者都能做到心中有數?”等言論屢屢出現在金融高層的講話中。看來,私募基金合法化離我們已越來越近。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