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行情下,私募分紅再創新高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 王夢麗
自2014年6月份以來,A股牛市行情啟動。截至2015年3月11日收盤,上證指數自去年6月3日的2039點一路上漲至3290點,漲幅約61.35%。尤其是去年11月、12月,大盤藍籌股開啟多年一遇的估值修復行情,由于銀行、證券、保險等權重股的拉動,上證指數在去年11月至12月2個月期間漲幅高達33.08%。
如此牛市行情下,不少私募由于踏準本輪藍籌行情賺的盆滿缽滿。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具有近6月業績數據的3613只基金中,3125只基金近6月收益率為正,占比高達86%。事實上,私募基金在積累正收益的同時,也取得了基金分紅的客觀條件。
好買數據顯示,2014年6月份以來,私募分紅次數大幅增多,截至2015年3月11日私募分紅1089次。值得注意的是,去年6月份以來私募單月分紅次數甚至超過以往的年度分紅次數。其中2014年12月,私募單月分紅252次,也是自2006年私募出現分紅現象以來分紅次數最多的月份。
2014年下半年以來私募基金分紅情況 |
數據來源: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數據截至2015年3月12日
正確看待私募分紅
對于投資者而言,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簡單的將私募分紅現象歸為“好”或者“壞”,分紅只是判斷這只基金近期運作效果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私募的分紅形式和公募基金分紅類似,可以分為拆分、現金分紅、紅利再投資三種形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分紅,對投資者而言其總資產的價值并未改變,只是以基金份額增多或者現金增多的形式表現。所以單純從這點來看,私募分紅可以說只是一個心理上的安慰,對總資產并無任何實質影響。而區別就在于現金分紅之后,私募可以有效的控制其產品的規模,避免規模過大對操作的影響。
不過在當前時點,大盤經過去年11月、12月份的大漲之后,近兩個月的表現相對疲軟。如此時點,不少私募選擇分紅頗有將前期業績兌現、落袋為安之意。事實上,在去年市場漲幅較高的階段,私募基金已經取得較為不錯的正收益,私募基金經理可以通過分紅,將前期已經累積的一些收益分配給投資者,這樣也能規避后市可能帶來的市場回調風險。也正是基于此種考慮,去年11月、12月、今年1月私募分紅次數才如此之多,分別為98次、252次、108次。
優異業績催生私募分紅潮
一般來說,業績是分紅的前提條件,市場比較好的時候私募也比較愿意分紅。有些私募基金在合同中便會事先約定好一個分紅的條件,只要業績達到約定的條件,那么這些私募便會按照合同中約定的每季度或是每年進行分紅。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約定分紅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對客戶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一大優勢。
以去年年末奔私的王茹遠為例,其對政策及市場熱點把握相當準確,過去幾個月王茹遠旗下的私募產品表現較為優異,產品業績超過約定的分紅基準線,旗下多只產品在今年年初也進行了現金分紅。另外,分紅比較大手筆的私募還有明達1、明達2(單位凈值起始值為100),這兩只產品分別于2014年12月15日、2014年12月10日進行分紅,每份額均分紅100元。就過往私募分紅情況來看,如此大手筆的分紅僅次于去年11月大規模進行分紅的澤熙。
值得注意的是,明達1、明達2之所以能有如此大手筆的分紅,還要歸結為其優異的業績表現。好買基金數據顯示,明達1在2014年12月15日分紅時,其單位凈值已經高達3.4301元,截至2015年3月12日,明達1近6月收益率高達50.72%。而根據其分紅當日的累計凈值與分紅后的凈值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明達1、明達2單位份額的分紅幾乎占分紅前凈值的一半。通過此次現金分紅后,明達很好的控制了其產品的規模。
現金分紅對投資者吸引力不容小覷
事實上,雖然私募分紅對投資者而言并未產生實際總資產價值的變化,但是不得不承認,分紅對客戶仍具備較強吸引力。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目前有不少購買私募產品的客戶原本是習慣于購買類固定收益產品,這種產品一般會定期付息,這種定期付息的形式就相當于私募中的現金分紅,比較適應高凈值客戶的習慣。
另外,在私募產品的設計中,有些私募也是通過約定分紅的設計來吸引客戶。總體來說,私募分紅之所以比較吸引高凈值客戶,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有客戶希望在持有產品的同時,每年能看到一點收益。其二,不少客戶會希望暫時將利潤落袋為安,留待日后再投資。不僅如此,在市場并未表現出大牛市行情之時,通過分紅的方式能給這些想贖回的客戶一個“緩沖期”。
事實上,不論是私募主動分紅,還是合同約定的強制分紅,對于業績均有一定的要求。只有確保了產品的收益,才有了用來分紅的蛋糕。不過,從分紅的歷史來看,也同樣存在著一些有分紅記錄,但仍無法避免終止的產品。所以,本質上無法從一次的分紅來判斷基金業績的可持續性。因此,投資者不能夠僅僅通過分紅來判斷基金的好壞,在選擇基金的時候,還是要結合歷史業績、管理人管理水平及其投資風格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判斷。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