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財經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王夢妍)今年3月開始,中郵基金、匯豐晉信、華寶興業、海富通等相繼被曝出涉嫌老鼠倉被查。如今,前公募基金冠軍王亞偉在華夏基金[微博]任職期間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再次被證監會[微博]調查,將這股“捕鼠風暴”推至風口浪尖。
一邊是公募基金群發的老鼠倉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另一邊包括太平資管、國壽資管和平安資管也被傳出內藏“碩鼠”。其中,平安資管原投資部負責人張治民的名字被直接點出。
據悉,除了基金、險資被大力度調查外,券商也被卷入其中。券商資管做投資的歷史比基金公司還要長,在大數據排查的升級下他們也難以置身事外。以此看來,老鼠倉案的排查已在整個資管行業鋪開。
基金老鼠倉的利益鏈形成之路
老鼠倉往往是券商分析師將從上市公司調研出的非公開消息賣給基金公司研究員,基金公司研究員會通過市場報告像市場釋放利空消息,基金經理、交易員、包括上市公司高管等獲利人群低位先行買入,再通過所管理基金的資金將股價拉升,之后獲利人群再率先出逃,由此形成了整個老鼠倉利益鏈。
“大數據”出場 成資本市場神探利器
有消息稱,證監會正是通過滬深交易所的大數據系統把2009年之后的交易數據進行全面比對,于是老鼠倉、內幕交易紛紛現形。大數據技術,儼然已成資本市場上的神探利器。
交易所通過先進的大數據大監測系統,發現疑點之后將做相關分析和比對,確認異常的直接向證監會有關部門通報,證監會稽查總隊或派出機構稽查部門則介入調查。
大數據通過數學模型在海量的交易數據中設置了200多個交易監控規則,有幾十名監控人員實時監控,一旦出現可疑交易,就會觸發監控規則,隨即被監管部門鎖定,再加以交易記錄的調查,交易背后是哪些人或機構在參與,就都一目了然了。
目前滬深兩大交易所對“老鼠倉”等交易行為建立了專項核查和定期報告制度,交易所可以實現實時監控機制、專項核查機制、聯動監控機制、智能化監控機制四位一體的監控體系。
借助互聯網的搜索技術,“大數據”可以將基金經理所提供的所有親屬賬戶納入監控,并對與這些賬戶同時或一定時間上先后買入或賣出的賬戶進行監控,圈定特定賬戶是否存在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的行為。
專家:基金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 內控應先行
為何“老鼠倉”較以往如此高頻發生?僅是憑借大數據威力得以爆發?基金公司為何概莫能外,均能以“老鼠倉”系基金經理個人所為而逃遁世外?央廣網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他認為,大數據技術固然重要,但動輒千萬的“老鼠倉”案件根源一定在于企業的內控有問題。
“基金公司的股權結構不是很合理,我認為,受股份制制約,高管和基金經理都是聘任制,這樣如何能保證對于風險控制的積極性?”尹中立表示,基金公司的高管和經理應該持有股份,這樣對于內部管控的加強以及人本身對于“觸紅線”事情的規避,都會有積極的作用。現在單憑證監會和交易所的技術手段不斷加強,恐怕還會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事情發生,從內部解決才是根本。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