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窄路難行——基金業面臨發展瓶頸。基金業的規模在06年大牛市過后就步入了停滯階段。從07年至今,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節節增高,與此同時,基金個數盡管有了顯著的量的增加,但其規模卻無任何質的變化。面對這種局面,無論是監管層還是基金公司都已經意識到了基金業的發展遭遇了瓶頸,亟需深化改革。我們認為制度的制約導致了基金公司在公募產品創新上的乏力,從而無法很好的滿足投資者需求。那么是否存在一個地方能提供更寬松的監管環境,讓基金公司進行更多創新呢?
打開一扇門——自貿區為基金業注入新活力。全球眾多自貿區在離岸金融市場的靈活制度下繁衍出了品種齊全的金融交易品種及衍生服務,因而自貿區的金融市場往往及其發達。事實上,全球著名的自貿區均是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德國漢堡等。
創新的主基調——自貿區金融政策點評。上海自貿區的一大看點是金融創新,時至今日,涉及這一領域的文件已有6個。國務院的《總體方案》與上海市的《管理辦法》是綱領性的政策,具體的實施方式沒有詳細說明。負面清單中金融業對外資的限制仍然比較嚴格。金融主管部門一行三會的政策里具體舉措更多,從這些政策可以看到管理層的傾向性:1)各項金融服務改革的重點是支持實體經濟;2)政策鼓勵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即在一定時期內,自貿區內人民幣的自由度要大于外幣;3)推動人民幣走出去。政策允許境外企業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但是對區內企業的境外融資有一定限制。
一線放開,二線管制——金融新舉措。1)自貿區與境外連通更緊密,與境內連通受到限制。境外、區內、境內三者關系的形象解釋是“一線放開,二線管制”;2)分賬核算體系提高自貿區企業自由度;3)證券期貨投資。總的來說開放力度不大,區內企業雙向投資境內境外市場,個人跨境投資僅限于區內就業所得。
WHO?WHAT?HOW?——自貿區基金業面對的問題。1)自貿區投資群體,主要是企業與境外個人投資者;2)產品需求。企業需求方面,基金公司可以著力的是提供創新型的套期保值工具以及符合區內企業投資偏好的金融產品(包括投向境內與境外市場的產品);個人需求方面,滿足資產配置需要,提供工具型產品與外匯保值產品;3)自貿區投資者與境內投資者的區別,主要有跨境投資時的貨幣兌換與保值、企業作為主要投資者對申贖的沖擊更大、基金公司面對更多的境外投資需求。4)基金公司需要具備的資質,基金公司需要具備QFII、RQFII、QDII資格,其中RQFII與QDII相對而言更重要。
放飛夢想——自貿區基金業可以做些什么?我們從客戶需求角度出發,認為以下幾類創新產品或有一定契機:產品一、外匯ETF;產品二、能源ETF;產品三、交叉上市ETF;除了上述三類產品,是否還存在某種產品能將自貿區以及國內市場進行連接?從而利用兩者不同的資金成本做出一系列利差產品?我們也在后續的自貿區公募暢想系列中進行了大膽的假設。
【詳細報告】
“自貿區”成為2013年出鏡率最高的金融詞匯之一,那么自貿區究竟是什么?自貿區對于公募存在的意義何在?公募可以在自貿區做些什么業務?我們將在本系列報告中為大家一一道來。
1.窄路難行——基金業面臨發展瓶頸
相比全球基金業發展的悠久歷史,中國基金業的起步要晚得多,直到90年代初期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出臺,才真正揭開了中國基金業發展的大幕。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基金業無論在產品設計還是規模上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產品運作模式來看,發展路徑經歷了從封閉式基金到主動型開放式基金到被動型開放式基金再到ETF以及分級基金;投資范圍來看,從股票型基金到債券型基金到貨幣型基金到QDII再發展到黃金基金;產品規模來看,從最初百億規模一路快速攀升,截止2013年9月30日,包含ETF聯接基金的基金總規模已經達到28082.59億元,基金數目多達1450只。
但從上圖不難發現06年的大牛市催生了基金規模的快速擴張后,基金業的規模發展步入了停滯階段。從07年至今,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節節增高,與此同時,基金個數盡管有了顯著的量的增加,但其規模卻無任何質的變化。面對這種局面,無論是監管層還是基金公司都已經意識到了基金業的發展遭遇了瓶頸,亟需深化改革。監管層首先做出了表率,2013年6月20日,中國證監會召開新聞通氣會,就《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則《關于實施<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若干問題的通知》修訂草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從草案來看旨在松綁基金業監管,深化基金行業市場改革。那么基金公司面對瓶頸可以作何努力呢?
欲藥到病除,必先尋病灶。從海外發展經驗來看,產品的持續創新成為基金行業長盛不衰的秘訣所在、結構化產品、杠桿類工具、外匯掛鉤基金、商品基金、現金管理類產品等創新品種由于準確定位了投資者需求,因而其規模均得到迅速擴張,而在我國由于制度的限制,現金管理、外匯以及商品類投資等需求往往只能在銀行端實現。根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銀行的理財產品單年新發規模達到24.71萬億元——這一數據相當于目前基金總規模的近9倍,其中絕大部分產品均屬于現金管理、外匯產品以及商品類掛鉤型范疇。因而制度的制約導致了基金公司在公募產品創新上的乏力,從而無法很好的滿足投資者需求。
2. 打開一扇門——自貿區為基金業注入新活力
我們在上文分析中上說到公募基金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瓶頸是制度制約,那么有沒有可能在某些區域制度的靈活度會大些呢?自貿區或能實現這樣的夢想。
2.1 自貿區,你是誰?
自貿區的定義
自貿區的官方定義有兩個:第一個是1973年國際海關理事會簽訂的《京都公約》,將自由貿易區定義為:“一國的部分領土,在這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及其他個稅而言,被認為在關境以外,并免于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第二個定義為美國關稅委員會給自由貿易區下的定義:“自由貿易區對用于再出口的商品在豁免關稅方面有別于一般關稅地區,是一個只要進口商品不流入國內市場可免除關稅的獨立封鎖地區。”
聯合國[微博]貿發會議(UNCTAD)報告中則指出,自由貿易區是指無需通過海關既可自由進出貨物的區域,關稅可不繳納,不受配額限制,并可無限期的儲存,初衷是為了貿易和儲存,經過多年發展,目前自貿區更強調的是進行裝配加工和制造貨物。
而在我國,中國商務部國際司司長張克寧對自由貿易區的定義如下:所謂自由貿易區,不是指在國內某個城市劃出一塊土地,建立起的類似于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的實行特殊經貿政策的園區,而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通過簽署協定,在WTO最惠國待遇基礎上,相互進一步開放市場,分階段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在服務業領域改善市場準入條件,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從而形成涵蓋所有成員全部關稅領土的“大區”。
自貿區的分類
根據自貿區的區位以及功能差異,可將其大致分為七類,分別為自由港型、轉口集散型、貿工結合型、出口加工型、保稅倉儲型、商業零售型以及邊境自由工業區型。其特點和代表地區如下:
表1 自貿區類型及代表地
類型 | 重點業務 | 區域特點 | 代表地區 |
自由港型 | 裝卸、倉儲、銷售、包裝、加工制造 | 進口的外國商品無論是供當地消費還是轉口輸出,原則上都不征收關稅 | 吉布提港、香港、新加坡 |
轉口集散型 | 貨物轉口及分撥、貨物儲存、商業性加工 | 利用自然地理條件,進行集散轉運 | 巴拿馬的科隆、德國漢堡、德國不萊梅、西班牙巴塞羅那 |
貿工結合型 | 從事進出口貿易為主,兼簡單加工和裝配 | 加工貿易、轉口貿易 | 阿聯酋迪拜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
出口加工型 | 以從事加工為主,以轉口貿易、國際貿易、倉儲運輸服務為輔 | 加工為主,貿易為輔 | 尼日利亞自由貿易區、菲律賓十余個、馬來西亞十余個、臺灣 |
保稅倉儲型 | 以保稅為主,免除外國貨物進出口手續,較長時間處于保稅狀態 | 主要起保稅區作用,允許外國貨物不辦理進口手續就長時間處于保稅狀態 | 荷蘭阿姆斯特丹、意大利巴里、羅馬以及雷格享、西班牙阿利坎特 |
商業零售型 | 商品展示、零售 | 從事商品零售 | 智利伊基克自由貿易區; |
邊境自由型 | 從事加工工業 | 邊境交界處 | 墨西哥馬魁拉多 |
自貿區的通用規則
盡管各國自貿區的重點業務各不相同,但作為自貿區,其無一例外具有以下特點:
1) 進入自貿易區的商品,無需繳稅;
2)海關在自由貿易園區實施不同于關境內的更為簡便和寬松的監管措施;
3)商品進港后,可以進行各類加工、處理,也可以與外國或國內商品混合重新出口。如需運進所在國國內其它地區,則需辦理報關手續,繳納進口稅;
4) 對進出區的活動不加限制,例如已納稅的進口貨物可以從納稅地進入區內與其他貨物混合后,再免稅進入納稅地,等等;
5)在區內放松金融管制,實行金融自由化。
從功能來看,自貿區具備一般貿易、出口加工、國際交流、保稅倉儲、物流分撥、商品展示以及離岸金融幾大功能,正是離岸金融以及金融自由化這兩大概念使得自貿區成為所有金融從業人員翹首以盼的地方。那么海外的自貿區能從事什么樣的金融業務呢?
2.2海外自貿區的金融發展狀況
從自貿區的定義不難發現,自貿區與國內市場存在一定隔離,與國際直接接軌,更多為非當地居民服務,因而在自貿區內的金融市場基本都是離岸金融市場。離岸金融市場指的是為非居民提供境外貨幣借貸或投資、貿易結算、外匯買賣、保險服務及證券交易等金融業務和服務的一種國際金融市場,基本不受所在國法規和稅制限制。離岸金融、在岸金融以及國內金融針對的客戶群體有所差別,具體關系如下圖所示:
自貿區的離岸金融市場具有離岸金融市場所具備的主要特征,歸納如下:1)包括自然人、法人、國際組織等非本地居民作為參與主體;2)在離岸金融市場流通的貨幣是可自由兌換的國際主要貨幣以及本幣;3)不受所在國的貨幣政策以及法規條款限制。
2.2.1 自貿區離岸金融市場的類型
按照離岸金融市場的管理模式可以分為隔離型、混合型以及滲透型三大類。顧名思義,隔離型離岸市場的金融業務完全與國內市場隔離,當地居民不可進入離岸賬戶從事交易,這類離岸金融中心雖在稅收、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等方面沒有限制,但它與國內金融市場分離,進入離岸市場的金融機構必須開設離岸業務專門賬戶,離岸交易通過此賬戶進行,其主要提供的服務是融資和籌資業務。從主要自由貿易區的實踐來看,市場化程度較低或是干預能力有限且金融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區多選擇這類管理模式,比如政府干預能力相對有限的新加坡自由貿易區就選擇了這種模式;而混合型離岸金融市場金融業務可以全部或有條件地與國內市場混合交叉,這種離岸金融中心的特點是資金的出入境不受限制,離岸市場和國內金融市場是一個整體,享有同等的國民待遇。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高,且監管環境寬松、監管手段豐富的自由貿易區通常選擇這種管理模式,代表地區為香港;第三類為滲透型,其設立離岸和在岸賬戶,將居民和非居民業務分開,但允許資金在一定限額內互相滲透,是介于前兩種模式中的一種。這種模式可以在維護國內市場的前提下為引進外資開辟了一條渠道,這對于生產資本相對缺乏的發展中國家比較適用。
2.2.2自貿區離岸金融市場的當下格局
經過多年發展,全球自貿區離岸金融市場形成了以下幾大格局:
首先,產品選擇多元化,金融服務綜合化。國際主要自貿區內均形成了銀行、保險、證券、信托、基金等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格局,許多跨國金融集團在自貿區駐扎,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產品以及定制化的服務。為了更好的服務自貿區,各大金融機構均加大金融服務創新和供給力度。目前自貿區內金融服務項目除了傳統的存貸款以外,還包括貿易融資、融資租賃、外匯交易、風險管理、債券承銷、上市輔導等多種金融服務。
其次,混業經營成為趨勢所在。與國內金融市場面臨的競爭主要來自國內不同,自貿區作為一個監管寬松、資金流動自由,經濟開放化的地方,其更多的競爭壓力來自于國際金融市場,競爭更為激烈,為了更好的迎合投資者需求,自貿區里的金融機構傾向于選擇全能金融服務的混業經營模式,在混業經營模式下,金融機構可以提供從存貸款的銀行業務到投資的證券、保險、基金業務各個領域的服務,利用混業經營的規模以及協同優勢,更好的為客戶服務。下表羅列了國際主要自由貿易區的銀行經營范圍,從該圖表中可以看出,這些成熟自貿區中的銀行均選擇了混業經營。
表2 國際主要自貿區銀行經營范圍
自貿區 | 需要多種執照否 | 從事證券業務種類 | 從事保險業務種類 | 從事不動產業務種類 | 其他 |
美國紐約 | 是 | 承銷、交易、經紀、基金 | 承保、銷售 | - | - |
德國漢堡 | 是 | 承銷、交易、經紀 | 銷售 | 投資、開發、管理 | 非金融公司股權投資 |
日本沖繩 | 否 | 承銷、交易、經紀 | 承保、銷售 | - | 非金融公司股權投資 |
中國香港 | 否 | 承銷、交易、經紀 | 承保、銷售 | 投資、開發、管理 | 非金融公司股權投資 |
最后,場內場外市場提供金融交易必備場所。交易場所是保證證券以及衍生產品流動性的必要條件。國際主要自由貿易區資本市場多有交易所的存在,如新加坡自由貿易區在1999 年成立了新加坡交易所,可交易品種包括股票、債券、基金、信托、存托憑證、期權以及期貨等衍生品種。而美國紐約自貿區則擁有紐交所、納斯達克[微博]以及美交所三家證券交易所,同時還擁有債券交易市場,提供了自貿區良好的資本環境。除了場內市場,場外市場同樣是重要的流通場所,如外匯遠期、掉期等非標準化合約通常都在OTC市場交易,由于客戶的需求千差萬別,因而定制化的非標準合約擁有極大的市場需求,在許多自貿區中,場外市場交易的外匯衍生品的規模遠大于場內。
自貿區在離岸金融市場的靈活制度下繁衍出了品種齊全的金融交易品種及衍生服務,因而其金融市場往往及其發達。事實上,全球著名的自貿區均是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德國漢堡等。
2.3 上海自貿區,金融政策如何?
2.3.1涉及金融領域的政策與政策傾向
上海自貿區的一大看點是金融創新,時至今日,涉及這一領域的文件已有6個,我們對這些政策中的相關內容做一個梳理。2013年9月27日國務院對外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該方案中明確提出了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涉及了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跨境融資自由化、鼓勵金融市場產品創新等多方面內容。
同一時間,上海市也對外發布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辦法》,辦法中的第五章同樣是對金融創新的政策。《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則是列示了禁止與限制外資進入的領域。
國務院的總體方案與上海市的管理辦法是綱領性的政策,具體的實施方式沒有詳細說明。負面清單中金融業對外資的限制仍然比較嚴格,銀行、財務公司、信托公司與貨幣經紀公司限制投資,保險、證券公司僅允許參股,不允許控股,且在業務范圍上有較多限制,允許投資融資租賃公司。根據上海市管委會的解釋,負面清單是動態調整的,可能在將來有所松動。
表3 自貿區涉及金融領域的相關政策(時間順序)
時間 | 部門 | 政策 |
2013/9/18 | 國務院 |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 |
2013/9/29 | 上海市政府 |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辦法 |
2013/9/29 | 上海市政府 |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 |
2013/9/29 | 證監會 | 資本市場支持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若干政策措施 |
2013/9/29 | 銀監會 | 關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銀行業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 |
2013/9/29 | 保監會 | 八項措施支持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 |
2013/12/2 | 人民銀行 | 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 |
金融主管部門一行三會(央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的政策里具體舉措更多,總結這些政策,可以看到管理層的傾向性,這些傾向對我們設計金融產品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第一,就現有的政策而言,各項金融服務改革的重點是支持實體經濟。央行的12月2日的《意見》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市場預期的資本項下的有限開放沒有涉及,取而代之的是金融的“一線放開,二線管制”[1],也就是說自貿區內與境外是放開的,但是境外區內與境內是嚴格管制的,央行通過設置分賬管理體系保證了這一點。
第二,政策鼓勵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即在一定時期內,自貿區內人民幣的自由度要大于外幣。舉一個例子,在央行的《意見》里,區內企業可以根據經營需要,開展集團內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使得人民幣跨境流動更加便利,但是外匯資金的集中運營管理仍然局限在試點企業之內。
第三,推動人民幣走出去。政策允許區內的境外母公司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但是對區內企業的境外融資有一定限制,特別是對境外人民幣融資,在融入人民幣的使用上有諸多限制。
2.3.2具體舉措的解釋
接下來,我們對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新舉措”作詳細的說明。
第一,自貿區與境外連通更緊密,與境內連通受到限制。境外、區內、境內三者關系以及資金流動,形象的解釋是“一線放開,二線管制”,從下圖可以看到,資金在境外與區內之間的流動是放開的,主要是監測與事后監管。但是資金在境內與區內之間的流動是受限制的。同時這種限制需要分類討論,對于境內與區內之間經常項下的資金流動,限制相對較少,但是對資本項下投融資活動,總體上仍然是限制的,只是對特定內容、特定方向的資金流動,管制有所削弱。
具體而言,資本項下常見的證券投資、直接投資、融資三類活動中,對于證券投資,現有政策一定程度上放開了區內向境內的投資,但是境內難以投向區內。對于直接投資,《總體方案》提出擴大自貿區服務業開放,減少投資限制,但是區內向境內投資,限制沒有變化。對于融資,區內企業可以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但是境內從境外區內融資沒有變化。
[1] “一線放開,二線管制”是國務院《總體方案》中的提法,主要針對貿易的監管模式,這里借之用來描述金融監管。
第二,分賬核算體系保證金融的“一線放開,二線管制”,提高自貿區企業自由度。自貿區居民實現分賬核算管理,這一點在上海市政府的自貿區《管理辦法》中首次提及,之后在央行的《意見》里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自貿區出現之前,境內與境外的資金流動受到嚴格的限制,除了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企業(多時大型企業)可以比較自由地在境內境外劃轉資金之外,其它企業跨境資金流動需提供用途證明。自貿區出現后,自貿區企業可以開立自由貿易賬戶,這個賬戶與境外賬戶之間可以自由劃轉資金,實現了“一線放開”,但是自由貿易賬戶與境內賬戶的資金劃轉仍然受到限制,這類資金劃轉按照跨境業務處理,即經常項、實業投資等符合規定的跨境交易才允許劃轉,從而實現了“二線管制”。
第三,證券期貨投資。央行與證監會對自貿區內居民與非居民的證券期貨投資給出了規定,總的來說開放力度不大。證監會的措施中提出:自貿區內符合條件的單位和個人按照規定雙向投資于境內外證券期貨市場,即允許區內金融機構、企業、區內就業的境外個人開展境內證券期貨投資;允許符合條件的區內金融機構、企業、區內就業的個人開展境外證券期貨投資。但是央行的《意見》里指出:境內個人投資境外僅限于區內就業所得,而區內就業的境外個人投資境內市場暫無此類限制。
3. 放飛夢想——自貿區基金業可以做些什么?
3.1自貿區基金業面對的問題
那么自貿區基金業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從上面對自貿區金融政策的分析里可以看到,想比于國內,自貿區監管制度出現了一定的放松。這種情況下,自貿區基金業可以做的產品種類有所擴充,但是什么樣的品種能獲得成功?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弄清楚以下一系列問題:首先,自貿區的投資群體是誰?其次,他們有什么樣的產品需求?再次,他們和境內的投資者又何區別?第四,做這些創新產品的機構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資質?最后,結合投資者的需求與自貿區的政策、當地資源,我們有什么樣的產品可以做?
現在我們逐一解答這些問題。
第一,自貿區投資群體,主要是企業與境外個人投資者。前面提到,設立自貿區的一個首要目的是服務實體經濟,自貿區內的主要活動者是企業,所以最重要的投資群體當是企業。對于個人而言,從現在的政策來看,境內個人的投資僅限于自貿區內就業所得,總體金額較少,而對境外個人暫時沒有此類限制,所以個人業務方面,境外個人投資者投資境內市場規模可能更大,而且,基金公司對于境內市場更熟悉,這塊業務也更有優勢。
第二,區內企業與個人的產品需求。對于自貿區企業而言,它們的需求主要有三類:生產貿易環節、現金管理、閑置資金的投資,這三類需求對應不同的金融服務,分別是套期保值(如大宗商品、外匯等)、資金池管理、金融產品,其中資金池管理主要是銀行業務,基金公司可以著力提供的是創新型的套期保值工具以及符合區內企業投資偏好的金融產品(包括投向境內與境外市場的產品)。對于自貿區的境外個人而言,他們投資境內市場可能更多出于資產配置的考慮,需求偏向于工具型產品與外匯保值產品。
第三,與境內投資者的區別。區別主要有三點:1)跨境投資時避免貨幣兌換損失;2)主要投資者是企業,資金規模較大,申贖沖擊更大;3)基金公司面對的客戶可能有境內境外雙向投資需求,對于基金公司的境外投資能力是一種考驗。
第四,基金公司需要具備的資質。從上述政策來看,資本項下的資金流動仍然受到限制,所以證券期貨投資很可能受到額度管理,考慮到自貿區投資者有境內境外雙向投資需求,基金公司需要具備QFII、RQFII、QDII資格,其中RQFII與QDII相對而言更重要。當前,32個基金公司有QDII資格,15個公司有RQFII資格,僅有4個公司有QFII資格。
3.2潛在的金融創新產品
在隨后的系列報告中,我們結合投資者需求以及政策,設計了一系列產品,包括:
外匯ETF
國際貿易是自貿區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隨著大量國際貿易在自貿區內發生,作為市場交易介質的貨幣需求將被觸發,而這些交易當中大量的貨幣具有規避匯率波動的避險需求。從國際上來看,有些自貿區內設有衍生品交易場所,自貿區參與機構可通過衍生交易場所購買標準化或是定制化外匯產品合約來規避匯率風險,但并非所有自貿區均有衍生品交易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尋求其它離岸外匯衍生品市場避險或是購買其他定制化外匯產品避險。在我國可以進行外匯交易的合法市場有外匯交易中心和銀行柜臺市場。但前者必須是授權機構才能進入,且目前我們并沒有看到外匯交易中心在自貿區設分支機構的相關新聞,后者可以提供的品種有限且具有一定壟斷定價權導致投資者利益被蠶食,因而上海自貿區內關于外匯類的產品或存在一定市場,由此我們想到了在國際上已發展10年的外匯ETF,什么是外匯ETF?外匯ETF在我國面臨什么樣的同類產品競爭?外匯ETF如何構建?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在后續的自貿區公募暢想系列中為大家一一揭曉。
能源ETF
自貿區的資金與國內的資金無法無障礙往來,這意味著自貿區內的資金無法非常順暢的投資到國內,但在自貿區注冊的絕大部分公司都為國內企業,這些企業的資金除去有匯率的避險需求以外,還存在一定的投資需求。因而能否在自貿區內提供豐富的投資產品來吸引這些資金?我們認為能源ETF或許就是這樣一個產品。之所以想到能源ETF是因為證監會的發文中明確提出自貿區內籌建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這意味著能源交易所可能是自貿區內最先推出的交易所。能源交易所在自貿區推出無疑提供了能源ETF推出的便利。對于本身不從事能源相關業務的公司,通過投資專業人員管理的ETF,可以更便捷的參與到能源市場中。從眾多的能源標的來看,原油是市場需求最大、交投最活躍的品種之一,因而原油ETF可以是基金公司首先著手的品種。原油ETF如何運作?海外原油ETF發展如何?我們將在后續的自貿區公募暢想系列中為大家娓娓道來。
交叉掛牌ETF
當然作為目標定位在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自貿區,還應當提供具有全球化視野的金融產品。不過相比國外大投行的經驗以及人員配備,我們在這方面并無優勢。引入交叉掛牌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所謂交叉掛牌ETF是跨境ETF中的一類,凡是采用聯接基金(指的是募集一個基金,但該基金的投資組合則幾乎100%的投資A交易所掛牌的ETF)或境外注冊模式(即將原在A交易所掛牌的ETF,直接在B交易所掛牌)的ETF均屬于交叉掛牌ETF。交叉掛牌ETF提供了投資者介入海外一流管理公司產品的機會,同時直接將海外成熟產品掛牌無疑對國內管理人要求最低。從簡單到復雜,也更符合國內管理人成長的過程。那么交叉掛牌ETF產品在全球發展如何?在我國是否可行呢?我們將在后續的自貿區公募暢想系列中為大家一探究竟。
其他創新產品的大膽假設
除了上述三類產品,在上文自貿區類型中我們提到除了隔離型自貿區外,還存在混合型和滲透型,我國的自貿區會否采用滲透型?是否有可能存在某種產品能將自貿區以及國內市場進行連接?從而利用兩者不同的資金成本做出一系列利差產品?我們也在后續的自貿區公募暢想系列中進行了其他產品的大膽假設。
事實上,自貿區的寬松環境不僅提供了產品創新上的大舞臺,還提供了渠道暢想的空間,我們能否在渠道上進行創新,推倒擋在自貿區的“柏林墻”,在后續的產品中我們同樣會有所涉及。
自貿區公募暢想系列后續報告已經啟程,敬請期待。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