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在前,貨幣市場基金在后,銀行負債端資金成本不斷提升,這意味著銀行實際凈息差低于目前報表披露數據。貨幣市場基金發力,銀行面臨“完全脫媒”挑戰,追求高風險資產配置趨勢已不可阻擋。
本刊特約作者 劉鏈/文
銀行存款正在逐漸流失。
數據顯示,10月人民幣存款減少4027億元,同比多減1227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8967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2068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6284億元。
毋庸置疑,居民存款減少的原因與金融脫媒有關,尤其是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各種余額理財工具的涌現,吸收了大量的銀行存款。加上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的不斷升高,吸引了眾多資金去理財市場投資非標。
銀率網10月數據顯示,部分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突破5%。分期限類型來看,除小于1個月以內期限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略低于月末流動性緊張期間的收益水平外,其他各期限類型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均創全年新高。
銀行負債端正面臨脫媒的巨大挑戰。
負債端“脫媒”化明顯
在銀行內部,理財產品一直被視為存款利率市場化嘗試,最近幾年,銀行理財規模快速擴張,導致銀行負債端存款出現脫媒。據統計,從2009年到2013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60%,顯著高于同期存款增速;2013年中期余額達到9.1萬億元,占人民幣存款余額的9.0%,占儲蓄存款余額的20%。
在一些機構看來,理財產品對于銀行負債資金來源僅屬于“部分脫媒”。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理財產品分流存款,客觀上導致了銀行負債端存款波動性加大,并且負債資金成本上升;二是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資金流向以及期限分布仍為銀行所掌控,客戶仍然保留在銀行體系。
即使是“半脫媒”,它仍對銀行資金來源產生了較大沖擊,存款波動性加大,并且逐步抬升其資金成本,進而導致凈息差的回落。
根據瑞銀證券的估算,2013年前三季度,銀行理財產品預期綜合收益率為4.23%左右,高于活期存款基準利率3.88個百分點,高于1.1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0.93個百分點,同時較中期A股上市銀行平均存款成本高2.1個百分點。
如果說理財產品的出現對于銀行來說僅是資金來源的“部分脫媒”,那么貨幣市場基金的出現對于銀行存款資金而言應該是“完全脫媒”。在貨幣基金模式下,銀行原有存款客戶直接變成了資產管理機構貨幣基金客戶,該部分存款資金來源、流向等完全脫離銀行。
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中國貨幣基金占整體存款的比率僅0.6%,占活期存款的比率1.3%,但呈加速發展態勢。或許短期并未看到其致命的殺傷力,但絕對不能小覷互聯網金融隱藏的巨大能量。
根據惠譽的測算,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中國的貨幣市場基金的管理資產總值達到5000億元,同比增長67%,僅比6月份流動性緊張之前的水平低3%。但是,中國的貨幣市場基金中散戶資產的高速增長主要是由2013年第二季度新發行的一家基金拉動,吸引了新增投資的40%。
目前來看,中國的貨幣基金對于銀行負債端存款分流仍處于初級階段,現階段系統性風險提升使得資金面偏緊,資金利率較高為貨幣基金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預計貨幣基金對于存款的分流將為銀行凈息差帶來進一步下行壓力。
貨幣基金規模提升對于銀行負債成本沖擊的邏輯在于:首先,原有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儲戶將資金從銀行取出,體現為銀行負債端低成本資金的減少;其次,儲戶購買貨幣基金,基金公司將其投向貨幣市場工具,如國債、央票、同業存款等,最終體現到銀行負債端同業負債等高成本資金增加。
銀行以上調定價應對
面對負債端存款脫媒深化,銀行存款市場化定價悄然推進,存款定價逐步上調。
自2012年6月央行允許銀行存款利率上浮至基準利率1.1倍之后,各家銀行存款定價行為呈現三個階段的演變:
1.初期應對,體現為除大行維持活期存款利率不上浮,1年期以內各期存款上浮8%-9%,中小行普遍將1年以內存款上浮到頂。除南京銀行外,其他銀行均維持1年期以上存款利率基準水平;2.差異化定價顯現,部分中小銀行部分地區將2年期或以上存款利率上浮到頂;3.市場化定價深化,越來越多的中小行將全國2年期以上存款利率上浮到頂,國有大行開始出現部分地區1年期以上存款利率上浮。
對于各家銀行兩年期存款利率上浮到10%對于凈息差影響的測算,我們分析2年期、3年期及5年期存款利率將分別向上提升38bps、43bps 和48bps,平均提升43bps。
瑞銀證券根據各家銀行存款重定價結構,具體影響測算如圖所示。
在理財產品、貨幣市場基金等多重沖擊下,現階段銀行存款競爭日益激烈,多數銀行各期限存款利率提升已至上限,存款利率限制成為其穩定存款的重要障礙,存款利率市場化,待進一步破局。下一步利率市場化推進包括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推出面對公司和個人的大額可轉讓存單等。
在利率市場化推進、金融脫媒等持續的背景下行業景氣度下行趨勢沒有改變,貨幣市場基金等工具的加速發展將加大銀行業負債端成本提升的壓力,中長期ROE將逐步回落。
這一過程中,兩類銀行被看好:一是零售端有優勢,如體現為客戶粘性較大,存款結構有優勢等,以緩沖負債端資金脫媒的壓力;二是風險定價有優勢的銀行,較高剔除風險后收益將彌補成本提升的壓力。
銀行傾向于高風險資產
進一步分析,大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在存款競爭中表現各異。大銀行由于客戶數量眾多,戶均存款不高,特別是以農行為例,戶均存款可能只有幾千億的規模,大多用來滿足流動性需求,對利率非常不敏感。因此大銀行負債成本普遍不高,并且在穩定息差的壓力下,更傾向于以穩定負債成本作為首要考量,對高成本的協議存款興趣不大。城商行則和大銀行相反,對協議存款的需求較大。股份制銀行更為靈活,通過不斷地創新來提升存款基礎 。
雖然互聯網來勢洶洶,但從用戶角度來講,中國人傳統而言更依賴于物理網點。這也是多數銀行考慮布局社區金融便利店的主要原因。社區銀行在國內也仍屬試驗階段,雖然已有多家銀行低調試水,但大多處于區域性試探狀態,將社區銀行提升到戰略高度的可能僅有民生銀行,多數銀行仍處于觀望狀態。
目前市場比較擔心的問題有兩個:首先是監管層態度不明朗。雖然理論上社區銀行無柜臺不需報批只需報備,但仍游走于監管邊緣;其次,與社區銀行伴隨的成本問題,很難判斷能否實現盈虧平衡。有銀行考慮通過人員成本的節省,比如借鑒保險公司的模式,但各家銀行多擔心與此伴隨而來的銀行聲譽風險問題。
余額寶等的出現一開始也讓銀行感覺到壓力和挑戰,但目前看來實際影響并不大。余額寶等對銀行存款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小額、零散的存款,對中高端人士的存款影響是很小的。而對銀行來說,“二八定律”非常明顯,財富值高的人對金融知識比較了解,受余額寶影響很小。
余額寶的優點主要是方便,但其T+0模式也并不是完全的T+0。對銀行而言,存款端利率的上升壓力更多來自于銀行自身理財產品的快速發展。比如有些小銀行為了留住客戶存款,對存款較多的客戶甚至主動提供超短期、高流動性理財產品,真正意義上的活期存款變得越來越少。
不過,即便有各種應對之舉,銀行負債成本上升的趨勢很難逆轉,在此背景下,各家銀行均不同力度的加大了資產端轉型。貸款方面,激進型銀行將客戶下沉做到極致,穩健型銀行也對客戶結構進行部分下沉,向中小企業傾斜。非信貸業務方面,債券配置并不積極,更傾向于尋找其他高收益的類信貸業務。但由于可能會落地的“9號文”的不確定性,短期內非信貸業務中的類貸款業務暫時處于觀望狀態。但是銀行普遍認為融資需求旺盛,即便有新的監管政策,也會有隨之而來的新的創新產品出現。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