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付建利
根據《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開展公募業務的保險資管公司的標準由“管理資產規模不低于200億元,最近12個月償付能力指標持續符合監管要求”降低為“管理資產規模不低于200億元,最近一個季度末凈資產不低于5億元”。相比券商和私募,保險資管開展公募業務的積極性最高。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14家保險資管公司成為基金業協會的會員,這也意味著這些保險資管公司拿到了進入公募基金領域的資格證書。其中,人保、國壽、太保、泰康、平安等大型保險資管公司都在積極籌備公募基金業務,國壽資管或將成立單獨的部門從事該業務。
“對于保險資管來說,公募業務可以提升收入來源,促進投資向多元化發展,我們當然歡迎,何況我們還有那么多優勢,有錢賺誰不愿意干啊?”一家保險資管人士表示,保險資管進行公募業務主要將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嫁接在集團原有的業務基礎之上;二是單獨成立一個部門。
“如果嫁接原有業務之上,利益關系撇不清,也不利于公募業務開展,更大的可能是單獨設立一個部門,這也便于監管,上報產品的程序也更有效。”上述保險資管人士還透露,在產品布局上,由于保險資金一直以來在固定收益類業務上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同,而且保險資金的風險厭惡度高,固定收益類產品肯定是未來的一個主要方向。
保險資管從事公募業務最大的優勢就是龐大的營銷隊伍,北京另一家保險資管相關負責人認為,相比券商和私募,保險資管背后強大的保險集團公司,營銷人員龐大,這當然是一大優勢,但這得看未來的資產管理發展格局和保險公司的定位,如果保險公司的定位是給客戶提供產品超市的服務,資產管理格局混業經營的趨勢越發明顯,保險營銷人員就有動力去銷售公募產品,因為他的定位就是給客戶提供一攬子的資產管理服務,否則,相比保險產品的高提成,保險營銷人員可能沒多大動力去銷售公募產品。
此外,保險家大業大,業務交叉密集,一旦保險資管從事公募業務,如何構筑防火墻,防止利益輸送和關聯交易,也會成為監管層和保險公司著重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