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浦泓毅
證監會近日公布《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以下稱《暫行規定》)。與此前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券商資管開展公募業務的門檻明顯降低。業內人士表示,公募業務在券商資管鋪開后,現有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或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與此前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暫行規定》在券商申請開展基金管理業務條件中刪除了凈資本和分類評價級別等指標,并將資產規模指標從“管理資產規模不低于200億元”修改為“資產管理總規模不低于200億元或者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不低于20億元”,使得能夠申請該業務資格的券商數量大大增加。
財匯信息統計顯示,目前共有30家券商資管集合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0億元,約占已開展此項業務券商的四成。這30家券商包括絕大部分大型券商,也不乏恒泰證券、渤海證券等中小型券商。
券商資管人士表示,開展公募業務之后將使券商資管擺脫目前存在的多項政策限制,實現加速擴張。其中最被券商看好的優勢在于公募產品將可繞開集合理財產品目前相對較高的進入門檻。
按照現行《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限定性集合理財進入門檻為人民幣5萬元,非限定性集合理財則為10萬元。而公募基金的進入門檻則為1000元。有券商資管人士表示,進入門檻的降低將極大拓寬券商資管產品的銷售渠道。
“目前10萬元的高門檻事實上把很多中小客戶都擋在券商資管門外,如果能夠發行1000元門檻的公募產品,就會吸引大量萬元級別的投資者進入券商資管市場。許多客戶資產規模相對較低的營業部、商業銀行支行等渠道資源也可以加入銷售系統中來,意義重大。”一位資深券商資管市場部人士這樣表示。
同時,券商資管發行公募產品也可規避目前集合理財產品不能進行廣告宣傳的限制,從而與現有公募基金在市場推廣領域平等競爭。
與此同時,公募業務的放開也給券商資管帶來了甜蜜的煩惱。業內人士表示,在公司內部的投研管理機制上,運行公募產品和集合理財差別不大,不需要特別調整。鑒于公募產品存在的諸多優勢,未來券商可能不會再發行目前常見的集合理財產品。但與此同時,現有集合理財產品在未來產品線的位置又成為券商資管需要反復衡量的問題。
某券商資管負責人表示,該公司旗下多只集合理財產品成立以來收益理想,在市場中建立不錯的口碑。如果在開展公募業務后逐步淡化這些產品,就可能損失已經建立起來的品牌價值,從決策角度來看心有不甘。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少數明星產品外,傳統投資范圍的集合理財產品可能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未來集合理財產品可能更多地為設計相對復雜的創新型金融衍生品提供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