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丁寧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話放在近幾年的基金業績表現上似也有恰當之處。當年度基金排名“混戰”的硝煙散去,將時間軸拉長,透過歷史的數據會發現,各年基金排名“大挪移”的現象較為明顯。
有數據統計顯示,截至去年末,在所有股票型基金中,近五年內每年業績排名都躋身前二分之一陣營的基金僅有一只;同樣,在所有混合型基金中,近五年中每年業績排名均列前二分之一的基金也只有四只。
觀察歷年基金年度業績排名:2007年傲視群“牛”的基金,在2008年大熊市中,因為繼續堅守高倉位排名遭遇墊底;2008年的“抗跌”基金,因在2009年繼續“熊市思維”而“慘敗”;2009年收益翻番的明星,在2010年反復無常的震蕩市中,也有因為堅守藍籌而排名落在中下游者;去年,市場又給基金開了一個風格轉換的玩笑,前期眾星拱月中小盤股的基金年末又有多少黯然神傷……
昔日英雄今何在?
在群雄逐鹿的資產管理行業,公募基金幾乎每年的年末排名均會出現“大變臉”,尤其是前十強的榜單變化異常劇烈,所謂基金業的“奧斯卡魔咒”,正是市場對行業排名缺乏穩定性的尷尬現象的寫照。
分析人士稱,造成排名多變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成分。
一方面,A股是個年輕的市場,熱點的切換和風格的轉化有時可能就在一瞬之間。相對于具有穩定性的基金經理投資風格和配置思路,多變的市場環境本身就對排名的持續性提出了挑戰。
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部分公司為了做業績沖排名,使用個別非正常投資思路的手段來“造星”的可能性。只不過在市場人氣低迷和人才流動率陡升的當下,公司這樣做的動力正在消退。
而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一兩年”成為基金行業難以破除的“奧斯卡魔咒”,如何用理性的心態看待每年年終的基金業績排名,也就成為其在通往“投資不惑”道路上的必修課。
分析人士指出,正因為一時的業績躥升或下跌并不能給基金的長期運作蓋棺定論,投資者對于基金短期的業績變化并不需要太過敏感,也無需將此視為指導自身后市投資的唯一依據。
“短期業績的第一名并不一定能夠笑到最后。”某基金公司內部人士指出,正如同教育領域里面一個有趣的現象——“第十名效應”一樣,學習突出的學生不一定能夠獲得出色的成就,而那些表現比較平均的孩子,卻有很高的比例在未來獲得突出的表現。
正因為如此,在該人士看來,與其盯住基金的年度業績排行榜,倒不如多研究一下基金的“綜合素質”,比如基金公司的品牌、基金經理的人選、投研團隊的實力、長期歷史業績表現等。
“基金的階段性歷史業績是投資能力的最直接證明,因此看排名選基金有一定道理。但問題在于怎么看。”北京某基金研究機構負責人表示。
他提醒投資者,過于短期的業績排名參考作用比較有限,在市場環境可能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其歷史業績排名參考作用就會下降。因此,投資者應注重觀察基金中長期業績排名的穩定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金經理及其團隊投研能力的“基本面”。
“投資者進行基金投資時,必須關注基金的產品定位和運作所表現的綜合素質。”滬上一基金分析師表示。
該人士說,前者是指產品本身的設計和投資風格偏好,投資者一方面需將自身風險偏好和產品風險收益定位進行合理匹配,另一方面需對市場后期風格判斷和產品投資風格偏好基金新合理匹配;后者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基金自身的選股能力、擇時能力和風險收益交換效率,以及管理人的整體管理水平和穩定性。
“要讓基金公司馬上主動放棄年末拼業績實有難處,”上述負責人表示:“而從市場入手,投資者若能對這種階段性指標理性視之,基金公司‘沖業績’的沖動自然會下降,理性投資的理念也會相應提升。”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