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江
對于依靠資本市場吃飯的從業人員來說,現在是年關難過年年過。
受到市場持續冷淡影響,曾經頭頂著精英光環的公募基金從業人員,已淪為下崗高危群體。
距離2012年收官還有最后一個月,基金公司經營數據出現大范圍起伏已經是小概率事件。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證實,預計能拿到的年終獎金降幅可能達到50%,這一比例超過以往市場上的歷次傳言。
“盡管具體方案尚未推出,不過我們都有一個預期。主要原因是今年經營數據難以達到董事會制定的目標”。
除了降薪之外,不少中小基金公司開始醞釀裁員,這一消息最先由北京某小型基金公司傳出,上海某基金公司資深人士證實,公司管理層正在重新界定研究團隊的意義:“股票研究可以應用券商報告,冗大的研究團隊更似雞肋;固定收益產品主要依靠基金經理是否有關系拿到高票息的券種,研究團隊實際意義不大。”
盡管這一說法過于絕對,但是毋庸置疑,經營數據的下滑,下一步將深刻影響公募基金投研體系的轉變。
降薪潮起
今年2月17日,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傳出消息稱,在內部會議上,公司管理層明確表示將實施全員降薪15%到20%,其中高管將減薪20%。
事后這一降薪行為雖然引發行業熱議,并未形成規模式的降薪潮。當時北京某基金公司高管曾向記者證實,該公司薪酬待遇遠高于業內平均水準,因此降薪空間較大,這對于其他公司來講并不適用。
臨近2012年末, 年終獎再度成為基金公司削減成本的武器。
北京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嘉實基金內部人士證實,該公司今年年終獎金將會有所下降,盡管具體下降標準尚未制定,公司內部員工對此已經有一個較為普遍的預期。
基金公司員工固定薪酬相比其他工薪行業并無太大優勢,主要收入來自于年底的年終獎金。按照往年的數據,普通基金經理年終獎金達到數十萬甚至過百萬,部分基金公司支付年度排名前五的基金經理年終獎金超過500萬元亦屬正常。基金公司市場部員工和后臺工作人員也達到數萬到數十萬不等。
如果年終獎金降幅達到50%,與年收入斬半無異。
上海某基金公司人士證實,目前公司發放年終獎的初步方案是在去年基礎上下降30%。這家公司目前規模處于行業中游,無論是新基金發行,或是基金業績在2012年均無太大亮點。
“公司目前管理層水平在上海業內處在較高水平,不過普通員工收入遠在平均線以下。”上述基金公司人士稱,因此我們公司管理層較為穩定,出走的普通員工較多。目前上海基金圈內,確實有不少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和市場人士均有該公司的工作背景。
在基金業內收入偏低的市場部同樣不能幸免降薪的待遇,北京兩家中小基金公司的消息稱,其新聘用的市場部人員稅前薪酬分別是15萬元和18萬元,這與前幾年中小公司動輒三十萬元左右挖人的開價相比腰斬近半。另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工作人員戲稱,“去年年終獎金大約30萬元左右,今年能夠拿到15萬已是大幸。”
當然市場關注的焦點主要在基金投研體系,投研體系薪酬變化劇烈,可能會引發投研人才離職潮,直接影響旗下基金資產管理業務。
已經離開公募行業的昔日公募一哥王亞偉曾傳言年薪過千萬,這一收入水平目前來看只能算個夢想。
“前幾年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如果能夠排前五,資金充裕的基金公司開出的年終獎稅后能拿到700萬-800萬左右,薪酬超過總經理并不出乎意料。”北京某基金公司研究部人士透露。“預計今年能夠拿到200萬以上已經是小概率事件。”
其背景是,股票型基金業績突出能夠帶動的整體品牌效應式微,市場長期羸弱,投資人主要關注的方向也由股票型基金轉移到固定收益類基金。
2010年孫建波管理的華商盛世成長奪得業內冠軍,帶動華商基金[微博]規模迅速增長,不過在隨后的2011年,偏股型基金賺錢效應缺失,新華基金[微博]、東方基金和鵬華基金等雖然有業績黑馬出現,但并未對基金公司整體規模起到有效的帶動作用。2012年的情況與2011年相似,預計基金公司很難再因此不惜血本進行業績激勵。
也是因為市場環境轉換,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門可能在降薪潮中獨善其身,甚至有傳聞稱債基經理年薪達到400萬。在此之前基金公司為固定收益部門提供的薪酬標準低于權益類投資部門,從而很難吸引優秀的固定收益類投研人才。
上述上海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一個債基經理如果有足夠的人脈網,能夠拿到票息更高的券種,帶來的經濟效益比股基經理更快而且更大。如果不施以高薪,這些人才更熱衷去銀行和保險一類機構。
創量難創收
這是我這幾年在基金公司工作感覺最困難的一年。上述上海基金公司人士稱。盡管一些數據讓人感覺基金行業正處于歷史最好的年景中。
11月5日,交銀施羅德理財21天債券型基金公告成立,首募85.04億元。這一看似非常可觀的募集規模在今年已經算不上新聞,在此之前工銀瑞信[微博]七天短期理財基金首募規模近400億元,已經搶盡了市場風頭。
之所以引發市場關注,是因為該產品成立之后,年內新發基金規模突破5000億大關。此前歷史最高水平是2007年,當年新基金首發規模為4228.04億元。
稍顯不同的是,今年以來新發基金中,華泰柏瑞和嘉實基金旗下兩只300ETF,和幾只大的短期理財基金占據了過大的規模。
今年4月份兩只300ETF同期發行,首募規模合計達到500億元,其中華泰柏瑞300ETF首募329億元,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股票型基金。隨后短期理財基金開始發力,截至11月5日,短期理財債基發行規模達到2320.56億元。
而國內ETF的管理費目前統一為0.5%;短期理財基金管理費約在0.25%-0.30區間,與傳統股票型基金1.5%的管理費水平相比,兩者能夠帶來的賺錢效應明顯不一樣。
如果按照銀行收取50%的渠道傭金比例計算,500億元的ETF一年帶來的管理費收入僅為1.25億元,僅相當于166.7億元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帶來的收益。短期理財基金管理費水平更低,2300億元的規模帶來的管理費只相當于不足400億規模普通股票型基金帶來的收益。
按照北京某基金公司研究人士的分析,預計2012年末基金公司規模與2011年末持平,不過該公司的經營利潤預計下跌20%左右。
而今年規模增速更快的工銀瑞信基金公司,盡管憑借短期理財基金規模排名提升較大,但是能夠帶動的經營效益并不似規模增長的一般可觀。
以工銀瑞信7天短期理財基金為例,能夠帶來的營收只相當于不足百億規模的主動型股基。
基金經營效益最大困擾還來自傳統股票型基金持續縮水,這被公認是基金公司主要創收來源的“主營業務”規模,仍然難以看到增長的身影。
統計數據顯示,68家基金公司旗下1090只開放式基金僅在2012年三季度期間,遭遇凈贖回878.87億份,凈贖回比例達到3.29%。
而截止到今年中報,2009、2010年和2011年成立的基金整體縮水已經達到40%以上,其中2010年和2011年成立的基金縮水比例均已經超過50%。
從持股基金公司的上市公司中報財務數據看,大成基金[微博]、東方基金同比凈利潤“腰斬”,下滑幅度分別高達54.29%和58.8%。規模較大的博時基金[微博]、廣發基金[微博]、銀華基金和富國基金等上半年凈利潤分別下滑20.86%、14.7%、11.30%和11.03%。
從這一數據來看,基金公司工作人員降薪并不意外。
北京某基金研究人士預測,短期之內基金公司產品線結構將繼續向固定收益類產品傾斜,這也意味著基金公司主營將逐漸轉向管理費率更低的產品,規模效應帶來的經營效益并非十分可觀。
而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證實,渠道方面對于權益類產品興趣索然,而且投資人對于此類產品普遍信心缺失,這也使得主動型股基重新回歸基金業的主導地位并非一朝一夕。
“目前債券型基金普遍通過一定期限的鎖定來提升規模的穩定性,通過杠桿操作來增加收益率,但是這一手段能否繼續吸引投資人仍存在不確定因素,基金公司目前的創新多是治標不治本,能否在下一步推出一款拉動經營效益的產品猶未可知。”上述研究人士指出。
公募業務縮編
降薪僅僅是第一步,不少基金公司已經步入“裁員”周期。
北京某成立不久的基金公司已經傳出裁員消息,不過該公司并未對此作出正面回應。按照消息人士透露,裁員范圍從市場部門已經波及到投研部門。
上海某中等基金公司人士稱,該公司目前雖然沒有直接裁員,但是通過間接手段減少財務支出,比如離職人員崗位不再外聘新人,實施間接的裁員政策。
“不到萬不得已,基金公司很難主動裁撤工作人員。基金公司工作人員普遍了解公司一些深層次的故事,如果直接解聘可能引發矛盾爆發,因此管理層多選擇通過限制業務迫使相關人員主動離職。”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近年來市場不景氣,中小基金公司尤其是新基金公司資本金已經消耗大半,裁員也在意料之中。”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人士指出。
今年以來,天弘基金、財通基金[微博]、金鷹基金[微博]和浦銀安盛基金[微博]等公司先后獲得大股東追加資本金,但是追加資本金可解燃眉之急,卻難解遠憂,解決缺錢最直接的手段顯然是開源節流。
業績不佳的基金經理或研究員將首當其沖,由于量化考核難達標,基金公司通過裁換職務進行變相“裁員”。
本報獲得的消息顯示,不少基金公司董事會和高管開始重新審定業務部門的實際效用,譬如權益類研究團隊是否可以完全或者部分被券商研究替代,固定收益類研究部門是否有具體意義?
上述上海基金人士指出,“在經歷市場波及之后,很多公司都開始懷疑,公司內部研究人員制定的投研報告相比券商是否有優勢?”
尤其是固定收益陣營,債券研究員能夠帶來的實際作用并不大,一名人脈廣泛能夠拿到高票息券種的基金經理已經足夠。
如果按照這一邏輯,基金公司研究體系如果全部外包,替換本身的投研團隊,這將在未來大面積改變公募基金行業的生態格局。
目前大型基金公司無此擔憂,嘉實基金內部人士證實,盡管公司財務壓力較大,但是公司總經理趙學軍制定的方針是,不惜血本招募人才。雖然規模仍處中下,但是坐擁民生銀行背景的民生加銀基金公司總經理俞岱曦接受采訪時表達了同樣的想法。
隨著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發展壯大,帶來的營收占比逐年增大,今年以來,幕前的基金經理被轉崗主攻專戶業務的案例時有發生,顯示出基金公司在公募業務和專戶業務上人才配置思路的轉變,或將成為公募業務縮編的另一個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