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證監會新政頻出,這些新政中蘊含著未來基金業的巨變,“放開”可以作為一個關鍵詞。
再過3年,出現300家公募基金公司一點兒都不稀奇。與之相關,很多規則都要變化,比如今后公司眾多,可能會有基金公司考慮跟銀行的分行單獨談合作。
根據業績收取浮動管理費也是一項市場關注的重大變革。這一變革將令行業生態環境發生很大改變,行業內營銷驅動規模的主體思路會發生變化。
基金專戶多元化投資的通道打開,肯定是新機會,但同時也要警惕多元化陷阱。
基金公司真正的長項還是提供資產配置,即使今后放開基金專戶投資信托,基金專戶也更合適做組合投資。
基金公司一直做的是中間層次的銷售,如果要建自己的終端銷售渠道,投資大、周期長,有悖于基金行業現有的輕資產結構。整個行業在財富管理方面的優勢仍有待挖掘。
證券時報記者 李湉湉
現在處于“巨變前夜”
證券時報記者:如果給今年的基金行業找一個關鍵詞,您認為會是什么?
尚健:其實今年的關鍵詞很好找,前段時間證監會新政頻出,這些新政中蘊含著未來基金業的巨變,“放開”可以作為一個關鍵詞。以前對基金行業的邊界界定得有些模糊,現在突然開了好幾個口子,內外一沖,三年后基金行業的格局很可能出現較大變化。現在正處于“巨變前夜”,因為新政都還沒有落地,隨著《基金法》的修訂出臺、市場新政各項配套細則陸續到位,基金行業有望出現異彩紛呈的發展格局。
未來3年或現300家公募
證券時報記者:對于“放開”,首當其沖的影響會是什么?
尚健:公私募放開、統一監管對行業的影響就極其深遠。舉個例子,現在公募基金已經70多家,私募基金上千家,上規模的幾百家,再過3年,出現300家公募基金公司一點兒都不稀奇。與之相關,很多規則都要變化,比如銀行現在每年在公募基金公司中選二三十家合作,今后公司眾多,可能會有基金公司考慮跟銀行的分行單獨談合作了。
再比如,根據業績收取浮動管理費也是一項市場關注的重大變革。現在,投資人和管理人利益明顯不一致的,投資人要業績、管理人要規模,一旦實行浮動費率,不能說雙方利益可以達到完全一致,但起碼很大程度上向業績靠攏,將雙方的利益捆綁到一起。這一變革將令行業生態環境會發生很大改變,行業內營銷驅動規模的主體思路會發生變化,一旦實行彈性費率,業績與規模和利潤的相關性都會增強,基金公司單一通過規模追求利潤的沖動會小一些。不過,海外成熟市場也曾經歷過固定費率轉向浮動費率再回歸固定費率的輪回,因此,任何一種機制都不會解決所有問題,但費率改革會使得市場產品層次更為豐富,也更能滿足不同客戶的細分需求,至于哪種費率制會占據主導,也將最終由市場來決定。
還有,允許基金公司將非核心業務外包也很必要。現在新的基金公司一開張就已經花掉六七千萬,甚至一兩年后就將資本金全部燒完,只有等股東再次注資。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目前監管層對基金公司的IT系統、前臺、后臺等等硬件設施都要求都很高。如果這些都能以外包形式出現,就可以降低初始成本。反觀私募現存模式,是將IT系統外包給信托,純粹做資產管理。在基金行業盈利預期下降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的“豪華創業”模式不一定能維持下去,如果將來公私募納入統一監管平臺,相信有些公募基金也會借鑒私募的外包模式,當然,這需要監管層降低相關準入門檻。
警惕多元化陷阱
證券時報記者:監管層有意拓展基金投資范圍,您認為這一“放開”的背景是什么?
尚健:借一位專家的說法,中國投融資模式一直是“面里加水、水里加面”,靠銀行不斷擴充資本金來支持信貸拓展,現在無論是壞賬率上升、還是銀行再融資的壓力,都說明這一發展路徑需要修正,但客觀上金融業又必須支持經濟發展,怎么辦?銀行股融資出現問題,倒逼回來,能否通過其他模式來給經濟融資,證券市場要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對基金專戶投資范圍放開、包括私募債的出臺都是基于這一背景。
在外界壓力下,基金專戶多元化投資的通道打開了,這肯定是新機會,但同時也有警惕多元化陷阱。在現在的經濟環境下,銀行想貸的企業不差錢,差錢的企業銀行又未必敢貸,現在把基金公司直接推向實體經濟,雖然有機會,但實體經濟的復雜性,也對風險控制提出更高要求。
希望放開專戶投信托
證券時報記者:在“放開”方面,國投瑞銀有什么創新的思路?
尚健:對于各種“放開”帶來的機會,我們也在思考,要不要做,考慮的維度很多。比如現在基金公司可以成立子公司做信托的一些業務,或者專項資產管理,現在很多基金公司的大股東都是信托公司,當其投資的基金公司開展信托業務,會有競爭,也會有合作。但更重要的一點是,一旦涉足信托,就需要很大投入,以注冊資本金為例,基金公司注冊資本金一般都是1~2億,因為是管理公募資產不存在兌付風險,但信托公司對信托產品有隱性的剛性兌付要求,因此資本金動輒5個億10個億,如果基金公司要成立子公司涉足信托,子公司的投入比母公司還大,似乎存在倒掛,相信監管層對此也會專門考慮。另外,專項資產管理屬于投行技能,對于基金公司來說,無論團隊還是業務模式都是全新的,因此在人才隊伍構建上也需要進行較大調整。
證券時報記者:有沒有考慮過通過專戶來投信托?
尚健:其實,基金公司真正的長項還是提供資產配置,即使今后放開基金專戶可以投資信托,基金專戶也更合適做組合投資,比如,從信托公司發行的信托產品中選取風險收益適中的納入基金專戶投資組合。不過,目前專戶還不能投資信托,長遠來看也是比較可行的。
證券時報記者:能比較一下通過子公司涉足信托和通過專戶投資信托的差異嗎?
尚健:比如一個礦產項目,如果去為它作資產證券化,這不屬于基金公司現有的業務技能,屬于子公司開拓的全新業務,一旦對實體項目把握不好,出現風險就是100%的風險,母公司也要承擔相應責任。如果面對眾多礦產類的信托產品,基金公司去選挑選一些比較好的做成組合,放到專戶產品里,這是基金公司現有的技能,通過現有的平臺、人才儲備都可以完成。
財富管理優勢有待挖掘
證券時報記者:在深受渠道之困的基金業,有一種思路是“打造具有強大財富管理能力的基金公司”,您怎么看?
尚健:實際上,在國外,財富管理是私人銀行的代名詞,基金公司專注于資產管理,相當于產品生產者,而財富管理對應的是客戶,是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兩者在國外分得很開。理想來看,財富管理平臺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能提供全市場產品,包括公募、私募、私募股權投資(PE)、信托等產品。
基金公司的定位一直是生產商,我們的銷售團隊服務于渠道客戶經理,自己的客戶經理服務于機構大客戶。基金公司一直做的是中間層次的銷售,如果要建自己的終端銷售渠道,投資大、周期長,有悖于基金行業現有的輕資產結構。中小基金公司做財富管理目前優勢并不明顯,可能有的規模較大的公司還有條件做,整個行業在財富管理方面的優勢仍有待挖掘。而券商擁有全國網絡布點,目前看做財富管理比基金公司有優勢。
業績是“錦” 創新是“花”
證券時報記者 李湉湉
無錦何以添花
證券時報記者:國投瑞銀以創新起家,您如何評價公司在創新方面的表現?
尚健:說到創新,我們有不少創新的產品和模式,比如分級基金和配對轉換模式,都是我們先做出來,我們在創新上付出了很多努力,盡管在分級產品領域的先發優勢沒有使國投瑞銀基金(微博)成為市場上分級基金保有規模最大的公司,但市場各方對于國投瑞銀的創新努力還是給予了一定認可。總結同業經驗,我們覺得公司對交易型產品的理解、對指數的選擇都有待加強。在具體行動上,我們也開始有所變化,在市場趨勢不明朗時,減少高風險類基金產品的發行頻率。現在我們一方面要真正提高投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市場判斷和配置能力,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合適的產品。
證券時報記者:下一步創新的方向在哪里?
尚健:對于投資上的創新,我還是認為,創新是錦上添花,基礎是業績,沒有“錦”就沒什么“花”好添。在今年國投瑞銀瑞福進取實現轉型擴募后,我們在產品創新的戰略會暫時往后收一下,如果有新的工具出來,我們還是會積極參與;但純粹產品結構上的創新,不再是重心,我們將更多偏重投資工具、方式的拓展,公司現在著重在兩方面:一是把業績做起來,二是健全產品線,在此基礎上尋找創新機會。國投瑞銀以創新起家,在公司還是一個小公司時,我們以創新作為驅動力,實現了非常規發展,現在,當公司通過創新產品的先發優勢穩步進入中型基金公司行列后,公司的發展戰略重點也會轉向夯實業績根基上,進而支持公司實現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產品布局“兩端”
證券時報記者:您對公司的規劃是什么?在產品布局上有什么打算?
尚健:基本的想法是,做綜合性的資產管理公司,核心定位于以二級市場業務為主,盡管近來監管層傳遞出放開一些新的業務方向的訊息,但我們覺得是否涉足信托、私募股權投資(PE)等業務仍有待觀察。具體到產品上,我們會往“兩端”走,一端圍繞工具類產品的創新做文章,一端把絕對收益產品做起來。像今年大熱的短期理財產品,不同公司有不同定位,流動性管理類產品離我們的核心價值鏈遠了一點,我們分析了一下這可能不是我們的競爭力所在,沒有跟風發行。
近三年,在權益類產品方面,除了一只是主動型產品,我們發行的其他產品都是被動、工具型產品。這樣做的思路是:在市場沒有明顯的β機會和明確向上趨勢的時候,我們為自己有判斷力的投資者提供資產配置和交易型的組合類工具,這些指數類產品定位明確,投資者主要是機構。所謂“兩端”就是,一端是做工具型產品,對有主動投資能力的投資者提供工具;另外一端是做絕對收益產品,對自己沒有配置能力的投資者提供絕對收益。
證券時報記者:是不是說散戶更需要絕對收益產品?
尚健:是的,從國內散戶市場的現狀可以看出這一點。事實上,因為缺乏投顧環節,國內的散戶市場存在投資者和產品錯配的問題。股票類基金做相對于市場指數的相對收益,散戶是主要投資者群體。購買相對收益的產品建立在這樣一個邏輯上:散戶是有判斷力的,他能自己做資產配置,實際情況則是,散戶現在到銀行去買基金,發什么新基金銀行就賣給你什么,散戶沒有什么判斷力。換句話說,在缺乏投資顧問層面的情況下,散戶實際上是需要絕對收益產品的,而現在銀行柜臺賣的股票類基金又都是相對收益產品。因為公募基金規模大,在沒有對沖工具的情況下做絕對收益很難,只能做相對收益,投資者和產品錯位的問題很難調和。
為此,我們也想過一些辦法,比如基金公司給一些簡單的產品組合建議,但作用比較弱,因為我們很難把各類不同風險收益的基金打包產品化,做私募可以,TOT、FOF都可以,但公募基金就不行了。我們之前也跟個別銀行渠道談過,能不能開展公募的FOF業務,產品化再賣給客戶,但申購贖回費用解決不了,如在產品間轉來轉去,一年折騰幾次收益都沒有了。
在投資人和產品錯配背景下,投資人改不了就改產品,所以“一端”要往絕對收益方向走,但也面臨不少難題。最近我們內部作了調整,從管理的角度,把現有基金分為有相對收益和絕對收益產品。如果現在有條件,很多以中小投資者為主體的主動管理基金都應該劃為絕對收益產品,但這不現實。在實際運作中,公司旗下一些混合基金因成立時機較好,累計收益為正,有條件當絕對收益的產品來做,市場趨勢不明時就加強防御型配置,不過這樣的策略遇到系統性風險也沒用。
期望打造投研“夢工場”
證券時報記者:您管理一家基金公司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
尚健:剛進入這個行業時,更關注的是怎么做規模做大,把產品做得有吸引力,但現在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基金行業本身建立在產品持續正回報的基礎上,否則行業發展的動力會枯竭掉。從現在的情況看,基金行業對投資的重視程度沒有持有人對投資的重視程度高,在基金公司經營上,規模、利潤指標往往擺在業績前面。不過,近兩年基金行業不景氣也倒逼業內反思,投資回報才是根本,有沒有一種機制能在較大概率上保證投研團隊做出正回報?
在投研體系搭建上,我很認同香港惠理基金董事長謝清海先生的理念,他認為理想的狀態是,基金公司應該像制造產品的工廠,只要人員素質合格,進來經過一定培訓、磨合,靠內部的平臺和機制,就能成為合格的基金經理,基金公司的投研團隊就像工廠流水線,每個環節作業規范,不需要投研人員有特別突出的個人能力和想象力,而這有賴于一個強大的體系平臺。這是所有基金公司總經理都想做到的事。但我們的現狀還相差很遠的距離,管理決策和業績更多地系在基金經理個人身上。不過,投資本來是藝術性高于技術性,行業也需要“完美的個人”,這和流水線培養又是矛盾的。如果有股權激勵,可以提高對個人的依靠權重,但現在沒有,我們能做的是,通過固化流程,在一家公司人員正常流動的情況下,盡量保持投資的前后一致性和業績穩定。
證券時報記者:近兩年新基金發得很多,投研人員緊缺的現象是不是更明顯?
尚健:市場好的時候,公募走了不少人,市場下來了,人才荒反而沒那么明顯,比如,可以在傳統產業減少人員,配到新興產業去,股票不增加人員,增加到固定收益去,但是好的人才總是缺的。明年,一旦公募私募監管放開,對公募人才儲備的沖擊也會很大。
尚健印象 值得信賴的創新實踐
證券時報記者 張潔
經歷豐富
尚健是從2006年9月開始擔任國投瑞銀基金總經理的。
此前,他先后擔任華安基金(微博)副總經理、銀華基金總經理。
再往前,他曾在證監會、上海證券交易所任職。
再加上美國金融學博士學位,尚健的履歷可謂亮眼。事實上,越來越多海歸精英人士加入并逐步站到舞臺的中央,早已成中國基金業蓬勃發展的一種標志。
在媒體對于尚健的諸多報道中,“儒雅”和“書卷氣”幾乎是兩個絕不會被遺漏的關鍵詞,但尚健給筆者的第一印象,可能用“值得信賴”這樣一個詞更貼切。
愛好創新
尚健曾說創新是他的愛好,此言不虛:
2007年7月17日,國投瑞銀成立國內第一只封閉分級基金——瑞福基金。
2009年10月14日,國投瑞銀成立國內第一只指數分級基金——瑞和滬深300指數分級基金。
2010年4月9日,國投瑞銀成立國內第一只行業指數基金——滬深300金融地產指數基金;同年6月10日,又成立國內第一只上市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基金——國投瑞銀新興市場股票基金。
此外,2009年以來,國投瑞銀基金專戶業務也先后斬獲股期期貨與商品期貨的業內第一單。
這些“國內第一”不僅使國投瑞銀的規模迅速擴大,也為國投瑞銀貼上了“善于創新”的標簽,在業內的各類評選中,國投瑞銀屢屢斬獲創新類獎項。
這些妙手顯然與尚健的“愛好”密切相關,而且也絕非偶得,其結果也顯而易見:國投瑞銀在業界的形象愈加醒目并成功跨入中型基金公司的行列。
永不自滿
不過,在最近一次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尚健更多談到的是,創新固然重要,但那也只是手段,最終還是要看業績,“創新是錦上添花,基礎是業績,沒有‘錦’沒什么‘花’好添”。他說,重要的是提高投資能力,真正把業績做起來;要為投資者帶來正回報,而不能陷入“負循環”。
近3年,國投瑞銀只發行了一只主動型基金,其他均為工具類產品。這也印證了尚健的“做兩端”的產品發展思路,一端做好工具型工具類產品的創新,一端做好絕對收益產品。
從這些表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尚健對目前的業績遠不滿足,盡管從中長期業績來看,國投瑞銀的表現穩定,一個佐證是:在今年年初揭曉的證券時報“2011年度中國基金業明星獎”評選中,國投瑞銀一舉捧得4座獎杯,除躋身“2011年度十大明星基金公司”外,旗下國投瑞銀穩健增長混合基金獲得“2011年度平衡混合型明星基金”和“三年持續回報平衡混合型明星基金”兩項大獎,國投瑞銀創新動力股票基金也榮獲“五年持續回報股票型明星基金”稱號。
但尚健不滿意,他覺得國投瑞銀應該為投資者創造更好的回報。這樣公開的表述可以視作一種真情流露,而不是故作姿態。在筆者看來,尚健的這種不滿意,是一個好的信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國投瑞銀的幸事,也是投資者的幸事。
國投瑞銀基金總經理 尚健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金融學博士,曾在國內監管機構、交易所和多家基金公司擔當重要職務。具備較強的金融、證券理論基礎和國際視野,對國外公募基金的投資理念、投資組合技術、產品設計、風險控制和公司治理有深入了解和豐富經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