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宋雙
對于投資者來說,持有的中小盤基金但最終的投資對象卻是大盤股,是否會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受。8月凈值大跌9.2%的中歐中小盤便是如此,其持股僅20只,但18只均為大盤藍籌股,因此在權重股領跌的8月狠摔了一跤。而中小盤基金買大盤股似乎已成常態,8月表現落后的中小盤基金均踩中了“藍籌地雷”。
中歐中小盤重倉大盤股
剛剛過去的8月,大盤風格指數下跌而中小盤風格指數卻逆勢上漲,但作為主要投資中小盤個股的股票基金中歐中小盤,8月卻不漲反跌9.2%,收益在同類型基金中位列倒數第三位。其凈值表現何以與中小盤走勢如此背離?答案就是中歐中小盤長期重倉的并非小盤股,而是不折不扣的大盤藍籌。
中歐中小盤成立于2009年12月30日,其業績基準為“40%×天相中盤指數收益率+40%×天相小盤指數收益率+20%×中信標普全債指數收益率”,是一只標準的中小盤基金。不過在其投資策略中寫道,其“重點投資于萌芽期和成長期行業中具有持續成長潛力以及未來成長空間廣闊的中小型上市公司。同時,結合盈利預測動態調整策略和動量策略,動態調整股票持倉結構”。
但從實際投資情況來看,中歐中小盤兩任基金沈洋和王海卻將動態調整做成了常規動作,將對大盤股的重倉貫穿投資始終。
今年1月17日,中歐中小盤原基金經理沈洋辭職,由王海接管至今。在沈洋任期之內,中歐中小盤對于藍籌股的投資占比逐步提高;而王海接手之后更是達到頂峰。《金融投資報》記者統計發現,2010年中期為中歐中小盤成立之后首個半年,其持有的52只個股中,大盤股達到37只,而中小盤、創業板個股15只,凈值占比分別為46.84%和18.72%。2010年年底,大盤股凈值占比上升至61.37%,中小盤、創業板凈值占比為29.27%。2011年年中,中歐中小盤持有大盤藍籌股占比為66.5%,中小盤創業板占比為22.78%。2011年下半年中歐中小盤開始大幅減持中小盤個股,同時賣出所有創業板個股,44只股票中大盤股占據38只,凈值占比為79.68%,而中小盤凈值占比下降至5.67%。
而剛剛公布的半年報顯示,中歐中小盤高達93.35%的股票倉位持有個股20只,凈值占比高達90.72%,但中小盤個股僅剩兩只,且表現不佳,榮盛發展大跌13.49%,濱江集團跌幅更甚,為14.48%。其余18只均為大盤藍籌股且集中于房地產業,其豪賭的房地產業占比達57.25%,而申萬房地產指數8月大跌超過7%。中歐中小盤前十大重倉股中的6只地產股8月跌幅均超過10%,招商地產(微博)大跌17.38%,保利地產(微博)跌17.46%,萬科A、金地集團、華僑城A和金融街跌幅在11%至14%左右。
因此,重倉的地產表現不力,僅有的兩只中小盤個股也遭遇大跌,中歐中小盤8月凈值不跌也難。王海在半年報中只字未提對于中小盤走勢的判斷,而是大談房地產,并稱“我堅定看好優質地產股在今年全年的反轉行情”,似乎短期之內很難看到中歐中小盤投資風格的回歸。
當然,在今年上半年藍籌主導的行情中,中歐中小盤憑借對于大盤股的重倉使其凈值上漲16.81%,遠高于業績比較基準的5.45%,這或許是其違反風格的一時勝利。但下半年藍籌行情不再,特別是8月權重股殺跌,中歐中小盤也就未能規避風險。
中小盤基金多數投資跑偏
而中歐中小盤絕非個案,中小盤風格基金投資“跑偏”已經成為常態。
8月,21只中小盤風格基金平均虧損2%,僅5只收益為正。表現最好的光大中小盤上漲3.78%,其余諾安中小盤、泰信中小盤、海富通中小盤和銀華中小盤漲幅均不足1%。這5只基金對于中小盤個股的持倉比例相對較高,如光大中小盤第一大重倉行業為醫藥生物41.66%;第二大重倉行業為信息技術業,持有22.1%。
除中歐中小盤大跌之外,信誠中小盤8月下跌5.44%,跌幅為中小盤基金第二大。其第一大重倉行業同樣為房地產業。持有的47只個股中大盤股34只,中小盤及創業板個股13只,前者凈值占比為70.84%,后者占比為18.94%。
長城中小盤、招商中小盤8月分別跌4.35%和4.2%。長城中小盤上半年末持有大盤藍籌股凈值占比為67.52%,持有中小盤創業板個股凈值占比為20.89%。招商中小盤同樣如此,其重倉大盤股凈值占比66.44%,中小盤及創業板個股凈值占比為25.67%。信達中小盤、工銀中小盤、農銀中小盤、易方達中小盤8月跌幅均在3%至4%之間。
2004年市場上出現了第一只專注于“中小盤”風格的基金,即國聯安小盤;2005年,廣發小盤成立。當時兩只基金對于小盤股的定位為“累計流通市值達到總流通市值50%的股票”,但隨著2006年全流通改革,其擇股的“門檻”已經不復存在,因此盡管掛著“小盤”的頭銜,持股風格早已轉為大盤。廣發小盤8月下跌5.99%,而國聯安虧損5.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