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基金 > 2012年基金半年報 > 正文
新華網廣州9月3日電題:基金公司整體扭虧難掩巨虧基金窘狀 究竟誰在掌管巨虧基金?
新華網記者 范超
基金半年報已經落下帷幕,上半年67家基金公司整體扭虧,交上了近千億元盈利的成績單。但細究其中,也有不少基金特別是中小規模的基金虧損嚴重。
業內人士認為,市場不好并不能讓基金經理免責,尤其是一些巨虧基金,其走勢一直居于同類基金和大盤之下。那么,究竟誰在掌管這些巨虧基金?基金專家理財的優勢何在?
1人擔綱多只基金
在連續發布9次風險提示后,備受市場關注的銀華鑫利近日觸發0.25元的凈值折算閥值,正式到點折算,成為國內首只折算的分級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其基金經理王琦從去年3月以來同時掌管銀華基金旗下的9只結構型基金。而兩年前銀華中證等權重90指數分級基金向證監會提交申請時,擬任基金經理王琦尚未獲得基金從業資格。
雖然指數基金在市場變動時反應強烈,但這并不能為跌破凈值的基金經理開脫。此外,雖然銀華鑫利觸發閥值折算讓一些投資者獲利,但仍有許多基民被巨虧的基金套住。
王琦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資料顯示,基金經理周毅同時擔任銀華3只結構型基金和1只QDII基金經理,國泰基金(微博)經理劉夫同時打理著3只結構型基金1只混合型基金,長盛基金(微博)經理王超管理著6只結構型基金,國聯安基金(微博)經理黃欣同時管理3只結構型、1只混合型、2只股票型基金。這些基金經理業績的共同特點是:均有基金今年以來跌幅超過10%以上,任職業績回報堪憂。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認為,1人掌管多只基金充分反映了基金行業的人才稀缺,而這也是行業老話題,但目前來看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尤其過去兩年新基發行出現幾輪小高峰,人才斷檔成為整個行業共同面臨的難題。
行業又現“離職潮”
今年以來,除了基金業績廣受關注外,基金經理離職、跳槽等頻繁的人事變動也成為一大看點。
好買基金數據顯示,截至8月下旬,今年已有152只基金換帥,約占所有基金的20%(剔除新基金),創歷年新高。
而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8月20日,成立滿5年的基金共計338只,其中僅有18只產品的基金經理自產品成立之初便掌管至今,表現穩定。而同期基金經理的業績回報相比一般的基金產品更高。
在基金經理頻繁出走之時,今年以來新基發行也已告別6月低潮期,下半年悄然提速。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今年新基金成立規模已超過3000億元,遠超2011年全年2671億元的水平。“新產品推出太快、基金經理太少”已經成為行業頑疾。
一位基金從業人員表示,分析師-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是目前國內基金行業的基本成長路徑。但由于人才稀缺,不少基金經理的“成才歷程”已經被縮短,新手上路讓不少基民對投資收益倍加擔憂。
在抱怨一些基金經理并不具備專家理財優勢的同時,基民們也在用腳投票。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經歷數次高層變動的方正創新最新規模已從首募的13.13億元縮水為1.71億元。
而今年以來跌幅超過10%的基金中部分也遭到投資者凈贖回。銀河藍籌精選首募6.61億元,最新規模為0.84億元;益民創新優勢混合首募72.38億元,最新規模33.17億元;海富通領先成長股票首募26.65億元,最新規模9.56億元;金元惠理核心動力首募4.37億元,最新規模為0.57億元,已經接近清盤線。
人才成行業一大難題
如何招募并留住人才,已經成為基金行業的一大難題。而在資源向大規模基金傾斜時,基金經理稀缺的時代更是讓中小規模基金面臨巨大壓力。
對此,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監樂嘉慶認為,公募基金的架構讓不少基金經理轉向私募或者另起爐灶,在怎樣留住人才方面,可以思考公司制和股份制,讓基金經理不是以為公募“打工”的身份從業,而是參與公司股權。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行情低迷也是造成基金經理出走的主要原因,而各大基金公司將短期排名作為考核基金經理的最重要指標,更加劇了這一窘況。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認為,注重短期排名的基金行業將自己推到了一個大散戶的尷尬角色上,這種排名導致基金經理不得不關注短期行為,而這也將行業倡導的價值投資變成一句空話。
此外,在政策設置上,要充分發揮基金經理的作用。奚君羊建議,可以適當提高基金的彈性空間,讓基金經理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對沖風險,根據市場情況增減持,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