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趙迪
近期,A股市場持續低迷,本周一上證指數更是跌破2100點,創出近三年半的新低。從2007年末市場見頂至今,A股市場的熊市已經運行了 四年半的時間。其持續時間之長已經超過了上一輪2001-2005年的熊市。如果說上一輪的熊市消滅了“莊家”,那么這一輪熊市,公募基金受到的打擊同樣 十分沉重。盡管由于公募基金的資金性質不同,目前尚未有公墓基金陷入破產的境地,但持續低迷的表現讓公募基金從高管到持有人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于是,基金行業又迎來了一波“離職潮”(表1)。其中,申萬菱信(微博)基金總經理于東升、東吳基金(微博)投資總監王炯、方正富邦基金(微博)投資總監趙楠的離職在業界引起強烈的 反響。
記得去年底我和于東升總經理還在深圳一場論壇中對話,當時他剛履新不久,對話間躊躇滿志。同時在那場論壇中見到的交銀施羅德基金(微博)總經理助理林軍,今年也已經悄然離職。而王炯,同樣是東吳基金靈魂人物,是業界女性基金經理的翹楚,她的離職同樣震動巨大。
當然,有辭職就有履新,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原華富基金副總經理鄒牧上任方正富邦基金總經理、原嘉實基金副總經理李道濱上任中銀基金總經理,兩位總經理都是以市場營銷見長的高管。
事實上,盡管今年A股市場持續低迷,但從前兩個季度來看,公募基金的整體資產管理規模還是出現了小幅的回升。而且,上半年基金行業創新動作頻頻,單從規模的角度來看,參與創新的基金公司都得到了不菲的回報。客觀的說,當前并不是基金行業最困難的時期。
其實,中國基金行業流從業人員流動性快的特點一直存在,只不過在這種低迷的市道中更加凸顯出來。記得2007年,筆者在談到國內基金經理頻繁跳槽的現象中,曾以“青春痘”還是“毒瘤”加以比喻。意思是說,從業者流動性過高的現象對于基金行業的發展來說,僅僅是影響美觀的“青春痘”還是危害健康的“毒瘤” 呢?當時,我的看法是基金經理的頻繁跳槽尚不能成為危害基金行業健康發展的“毒瘤”,但也絕不能簡單作為“青春痘”而任由其發展,資產管理行業的真正成熟 和進步并不僅僅取決于規模擴張,更重要的是專業人才在投資能力、職業操守、敬業精神等各個方面提升素質。
不過,五年后,當我重新審視基金從業 者特別是核心團隊流動性快的現象時,這一觀點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近幾年來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從2005-2007年時候的“一基獨 大”逐步發展成為公募、私募、券商理財、銀行理財等多元化的競爭格局。在這樣的格局之下,基金行業從業者有更多元化的選擇也在情理之中。對于基金持有人來說,頻繁的高管和基金經理變動,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也不可過度夸大。相對于資產管理行業的其他子行業,公募基金更加強調投研體系和投研團隊的建設, 人員變更的影響其實反而相對會小一些。
事實上,對于公募基金高管和基金經理而言,盡管存在著巨大的壓力,但與私募基金相比,這種壓力尚在可控之中。想想昔日嘉實基金明星基金經理王貴文2007年下半年轉投私募后,便是漫漫熊途,最終以清盤告終。如今,聽到他要去開飯館的消息,心中不免傷感。
當然,核心團隊的動蕩是基金行業必須面臨和解決的重大問題。尤其對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折盡武昌柳,掛席上瀟湘。二年魚鳥江上,笑我往來忙。富貴何時休問,離別中年堪恨,憔悴鬢成霜。絲竹陶寫耳,急羽且飛觴。”寫到結尾,我又想起了辛棄疾的這首詞,或許,中國的基金從業者,原本不該這么悲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