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社保基金正玩轉“左手倒右手”游戲。只不過,這“兩手”所代表的各不相同,其分別連接著A股市場和H股市場的銀行股。據《證券日報》記者獨家統計,從2011年年初至2012年8月8日,全國社保基金已經至少減持了43.82億股工商銀行H股,套現約230億元;至少減持25.11億股中國銀行H股,套現約90億港元。而這合計約320億港元中的一部分乃至大部分恰恰是A股市場銀行股的“拯救力量”,全國社保基金“溢價”參與交通銀行即將開啟的定向增發也驗證了這一點。
“不要把社保減持工行中行H股理解為社保不看好,其實社保降低H股倉位是很正常的,港股市場是可以直接做空的市場,盲目堅守持股線反而會給海外資金的惡性做空以可乘之機”,一位市場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相反,社保基金完全可以把套現的錢再拿回來支援A股,尤其是破凈的銀行股。”
社保基金持續降低工行中行H股倉位
港交所披露易數據顯示,從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8日,全國社保基金已經至少減持了43.82億股工商銀行H股,減持次數超過7次,持股比例由超過18%,降至12.99%;至少減持25.11億股中國銀行H股,減持次數超過4次,持股比例由超過14%降至不足10%。本報記者統計發現,全國社保基金從工商銀行H股套現約230億港元、從中國銀行H股套現約90億港元,合計套現約320億港元。
而且,對比以往年份全國社保資金的持股比例來看,2011年,其持股比例下降速度最快,工商銀行方面下降了至少3個百分點;中國銀行方面也是下降了約3個百分點。而2010年,全國社保基金對兩家銀行的持股比例下降均為1%左右。
資料顯示,不僅是全國社保基金,過去一年多來,全球著名的長線投資基金,均在持續降低中資銀行股的持股比例。
新加坡主權投資基金淡馬錫,在今年5月4日一次性減持了30.79億股中國銀行H股,將該股的持股比例降至3.73%。根據香港證監會的規定,對某一個股的持股量低于該股發行總量的5%的,再減持便無須再披露。像淡馬錫這樣將中資銀行股的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的還有美國銀行、高盛及野村。
港交所股權資料顯示,過去一年間,美國銀行分4次共出售建行H股達196.65億股,套現約1374億港元,將持有建行H股的比例降至2.47%;高盛則分兩批沽售了手中大部分工商銀行H股,將持有該股的比例降至4.99%,兩次減持讓高盛套現265.7億港元;此外,野村也在今年2月份減持了9.75億工商銀行H股,將持股量降至減持不必再申報的4.35%。除了一次降到底的上述案例外,淡馬錫2011年下半年在建行H股上做了一個漂亮的波段后,今年5月4日,也賣掉16.11億建行H股,套現96.5億港元,持股比例降至7.44%。
行業景氣度下降 非減持主因
對于全國社保基金的減持,有媒體認為是“內地經濟增速放緩及正在推進的金融改革均對銀行股盈利形成負面影響。社保基金的資金都委托給海外的基金公司管理,基金公司為了保持良好的業績,不得不持續降低景氣周期向下的中資銀行股的倉位”。
從市場的操作層面看,這種說法無疑有一定的道理,市場內持有類似觀點的人也很多,甚至直接影響了市場對于A股銀行的價值判斷。
但是上述市場人士提醒記者值得注意的是,全國社保基金的減持趨勢是從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上市后就開始的,期間中國銀行業經歷了2007年的快速增長、應對了2008年和2009年的全球次貸危機、在2010年和2011年又保持了行業的快速利潤增長,甚至被質疑為“暴利”,直至今年才出現了銀行業的景氣度下滑。
尤其是2011年,上市銀行業績增長勢頭迅猛,定價能力強,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作為行業龍頭同樣分享了行業的高景氣度。而如上所述,全國社保基金最大規模的減持就是發生在2011年,這顯然與“減持是因為行業景氣度下降”不符。
數據同樣顯示,2007年以來社保基金減持基本都是采取二級市場這種相對緩和的方式,而非通過大宗交易,且每次減持的數量較小,減持比例均不超過減持前持有量的0.3%。若真是看空中國銀行業,肯定要追求出手快,強調干凈利落。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社保基金的持續減持或是因其戰略調整所致。有香港私募基金經理稱,全國社保基金有關人士曾表示將逐漸提高對外投資比例,而私募股權投資可能會成為未來社保基金境外投資的主要方向,不排除其從股票市場套現部分資金轉投PE市場。
上述市場人士更傾向將全國社保基金的減持解讀為社保基金以戰投身份參股中資銀行后的一種正常后續操作,或是為執行某一原先設定資產配置比例進行的一種既定操作,并無特殊深意。
首先,社保基金屬于典型的風險厭惡型投資者,對各行業的資產配置均設有目標比例,然后會通過一系列買賣操作逐步向目標比例靠攏。2010年末,社保基金對中資銀行的投資至少包括:中行(H 股,108.98億)、工行(H股,156.59億)、農行(A股,97.97億)、交行(H股,55.55億),以2010年12月31日收盤價計算,價值約1783億元,單一行業投資占社保基金總資產(2010年末8566.90億元)的比例已經達到21%,這一比例很可能已經超過社保原先設定的銀行資產目標配置比例。因此,全國社保基金從2011年以來,略微加快減持速度也很合理。
其次,作為財務型戰略投資者,社保基金減持中資銀行H股也可能是為了鎖定收益。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上市時的境外機構投資者近年來紛紛減持,雖然各自背后深層次的原因不一,但主要都是實現“獲利了結”。全國社保基金作為財務型戰略投資者,不可能永遠保持高持股比例不變,必然要采取對市場影響較小的方式逐步退出,每年減持一定份額的股權自然是不二選擇。
第三,港股市場運行的是做多做空的雙向機制,全國社保基金及時獲利了結也十分必要,不然就會淪為為境外投資者做空“買單”。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的H股估值經歷了比較大的反復,由相對于A股折價到溢價再到折價,境外大小機構反復借雙向機制玩波段,這一點從全國社保基金的減持價格波動也可以看出一二。以工商銀行為例,其2010年披露的一筆減持價格為6.3港元/股,2011年披露的幾筆減持價格則在4.92港元/股-6.24港元/股之間波動,2012年披露的減持價格在4.5港元/股-5.5港元/股之間波動。
第四,從歷史經驗看,全國社保基金減持操作之后銀行股并不一定就會趨勢性下跌。例如,2011年3月1日社保基金減持工行H股之后,工行H股仍然繼續上漲,減持時點僅處于上升趨勢中的1/3位置。
馳援A股 溢價增持交通銀行
交通銀行日前公告,8月10日分別收到中國證監會《關于核準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批復》、《關于核準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增發境外上市外資股的批復》,核準交通銀行非公開發行不超過65.41億股A股和58.35億股H股。這意味著交通銀行定向增發方案得到了市場和監管部門的認可。財政部、社保基金等“國家隊”及匯豐銀行等外資投資者將溢價認購交通銀行增發股份。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交通銀行計劃以4.55元/股向7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65.42億A股,其中,財政部認購25.30億股,社保基金認購18.78億股,平安資產認購7.05億股,上海海煙認購4.40億股,浙江煙草認購3.30億股等;鎖定期均為36個月。同時,擬以5.63港元/股定增58.35億H股,其中,財政部認購為7.59億股,匯豐銀行認購為23.56億股,社保基金認購為14.06億股,Best Investment認購2.76億股等。
全國社保基金參與認購的股權,無論是A股的認購價格還是H股的認購價格都高于目前相關二級市場的市價,屬于典型的溢價認購,且相關機構投資者又放棄了派現除權對認購價格的下調影響,其背后對交通銀行的支持意圖不言而喻。據記者計算,全國社保基金為本次溢價認購合計斥資85.45億元人民幣和79.16港元,合計約合183億港元。
“不要把社保減持工行中行H股總理解為社保不看好行業發展,其實社保降低H股倉位是很正常的,港股市場是可以直接做空的市場,盲目堅守持股線反而會給海外資金的惡性做空以可乘之機”,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相反,社保基金完全可以把套現的錢再拿回來支援A股,尤其是破凈的銀行股。”
該人士指出,目前,包含交通銀行在內的很多A股上市銀行破凈或瀕臨破凈,全國社保基金從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H股套現后的資金很有可能用于增持包括銀行股在內的A股藍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