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star 晨星(中國)研究中心 張潔
在基金業陷入規模、業績雙重瓶頸之際,發起式基金的推出倍受熱議。發起式基金的革新之處在于通過由基金公司和投資者共同出資的方式,從根本上促使基金管理人和投資者利益一致。自審批通道開放后,不少基金公司躍躍欲試。由首只申報并于近日獲批的天弘債券型發起式基金拉開發起式基金的發行大戰的帷幕。目前雖然已有10家公司共申報了15只發起式基金產品;然而從目前申報的基金產品類型而言,大多數基金公司均以保守路線為主。除國金通用和安信各申報一只混合型發起式基金外,其余13只發起式基金均是債券、短期理財債券、行業和債券ETF形式。
這一現象是否有違發起式基金推行的初衷呢?就海外的經驗而言,任何帶有激勵性質的措施,都是對于主動型管理的股票基金最為有效,對于被動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基金均收效甚微也較少使用。試想對于被動管理的基金,如果僅憑是否是發起式就引發和普通基金的業績較大差異,投資者反而需要思考一下業績差異源自何處?是否由于基金公司打造噱頭,推高業績,業績能否持續等諸多問題,三思而后行。
如果說發起式基金真正的意義在于激勵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為何在目前申報的產品中缺乏股票型基金的身影呢?這種現象至少說明在面對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基金公司尚未有足夠信心。一方面,基金公司可能擔心如果發起式基金業績做不好,投資者會質疑基金公司的真正的投資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業績出色,又要面對投資者關于沒有利益約束是否缺乏投資責任心的質疑,以及是否使用不當手段確保業績的質疑?在這樣騎虎難下的情況下,不想失去市場機會同時又不愿拿已有品牌冒險的大型基金公司也許更愿意做一些相對穩定,風險較小的發起式基金。而對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往往更愿意放手一搏,通過發起式基金的發行謀求市場影響力,為新產品提供證明自己的機會。這可能部分解釋了為何國內僅有的兩只混合型基金均由規模較小的基金公司申報,大型基金公司則紛紛選擇安全路線。
因此在發起式基金的挑選中,希望投資者能有較為理性的態度去思考。對于較為安全的被動型基金或者債券型發起式基金而言,可能其形式大于實質,投資者獲得更多可能只是心理安慰。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