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欣
華夏人事巨變起底
編者按/漸失話語權的基金業已許久不曾如此喧鬧過。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的雙雙離職,令基金業掀起萬丈海嘯。本報1959期曾獨家報道范王離職消息,范王攜手離開背后,華夏基金到底發生了什么?后范王時代的華夏基金,又該何去何從?
15年前,在籌備華夏基金(微博)之初,范勇宏恐怕沒有想到,自己將以這種方式謝幕。
5月8日,范勇宏辭去總經理一職,讓華夏基金高管層與股東之間的矛盾沖突達到高潮。同一天,三位在華夏任職時間長達11年的獨立董事——王連洲(微博)、龍濤、涂建全部離職。目前范勇宏只保留其副董事長身份。
“這或許是雙方為了平穩過渡達成的某種妥協。從一線退下來之后,范勇宏終將逐漸淡出華夏基金。”知情人士透露。
高管層話語權缺失
5月11日,華夏基金發布公告顯示,在5月8日成立的9人新董事會班子里,僅范勇宏一人來自華夏基金,王東明、徐剛、葛小波均來自中信證券,3名獨董也是由中信證券力薦的。
這一懸殊比例,可見當下以范勇宏為首的華夏基金高管團隊在公司整體經營決策上的弱勢地位。
范勇宏的管理才能與領導能力在行業眾口一詞。今年3月,范勇宏蟬聯美國《機構投資者》雜志中文網站評選的“大中華區2011年度金融行業最佳高管獎”——最佳高管鉆石獎。評獎委員會表示:在范勇宏總經理的帶領下,華夏基金發展勢頭迅猛,連續五年蟬聯中國基金管理行業第一名。
從對公司的掌控權看,這讓大股東中信證券多少有些危機感。一個例子可以證明華夏基金的強勢:在行業內歷次股權轉讓后,基金公司無一例外地要更名,只有華夏基金是特例。
本應“強強聯手”的華夏基金與中信證券的“婚姻”似乎從一開始就不協調。
“如果當時華夏基金分散了股權,范王二人今天可能就不會走。” 華夏基金內部人士透露,在中信證券受讓100%股權之前,因為明顯違反了“一參一控”的政策,華夏基金當時的獨立董事會本不想簽字,同意中信再繼續增加控股比例,但股東方承諾,幾個月之內就會有新股東進駐,且有監管層的違規擔保,獨董只好同意。事后長達兩年時間內,中信證券仍持有100%的股權,即使2011年賣出了51%的股權,仍以49%占比一股獨大。
上述人士認為,在以人為本的基金公司,應該更多地尊重管理團隊的話語權。“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本末倒置,有些管理團隊幾乎沒有話語權,反以股東資本為基礎,而不是以投資者資本為基礎設置基金管理架構,這與大股東一股獨大不無關系。”上述人士認為,沒有股東之間的制衡,嚴重影響華夏基金獨立自主經營,獨立決策。
顯然,豐厚的收益讓中信舍不得割愛。從中信證券公開的財務信息可以算出一筆賬:中信證券購買華夏基金其他股東股權先后投入9億多元,中信證券從華夏基金拿走的現金分紅高達40億元,出賣51%的股權一次性進賬83.44億元,手中還持有華夏基金49%的股權。“按市價粗略估算,中信證券三年至少賺了180億~200億元。”年報顯示:2011年,中信證券凈利潤125.6億元。
王亞偉在日前接受采訪時大度地表示:“我個人對于股權激勵沒有太多的訴求。” 而作為企業管理者,范勇宏卻不得不認真考慮這一問題。范勇宏希望借股權轉讓機會,為公司投研核心團隊力爭一部分的股權作為長期激勵手段。然而,這一讓渡訴求卻因價格問題與大股東達不成共識而中途夭折。“(股權)收購還要看按什么價格轉讓,如果以市場價格買,恐怕真出不起這個錢。”前述內部人士說。
2011年,五家公司每家以16億元的均價受讓10%的股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范勇宏的這一計劃也是希望增加高管團隊在董事會的話語權。”
曾組建華夏基金,力薦范勇宏出任總經理一職的原華夏證券副總、天相投顧董事長林義相(微博)憤然對此現象表示不滿:有些人或機構掌握著并不屬于他們的資本,行使資本的權力,但他們的利益與理論上的股東以及職業經理人都是不同的,并且他們始終占據上風。
股東要利潤,高管承壓
2011年新股東進入之后,華夏基金高管團隊在決策權、人事權、財務權上漸受制肘,日常經營活動被極大束縛。
首先上繳的是財權。按照股東現在的要求,每個月、每個季度要按照規定的時間向股東上報財務報告。
其次,在公司人事任命權上也受制于人。前兩年,華夏基金有意提名劉文動、吳志軍為副總經理,卻遭到大股東的反對,直至2011年9月,上述二位的任職才勉強通過。
另據記者了解,從股權轉讓方條件的設定、到候選人的遴選,乃至轉讓全過程,中信證券沒有與華夏基金管理團隊溝通過意見,相關事項也是很晚才告知對方。“這等于是強加于人。如果股東真的是從企業長遠發展打算,從管理團隊協調合作的角度考慮,本不該如此。”一位知情人士分析。
對于五家以16億元高額對價入股的新股東來說,以最快速度收回成本,是當務之急。新股東進入后的下達的指令之一是降薪、縮減經營性費用,這一要求令范勇宏壓力倍增。
“雖說作為財務投資者,股東有利潤要求也在情理之中。但這也多少反映出股東與具有獨立法人主體的經營管理層的不和諧”。前述內部人士說。
據悉,有的新進股東對華夏基金利潤的下降非常不滿,無法接受其資產規模縮水,業績下績的現實。
2011年,因市場行情不好,華夏基金的實際利潤將連續第四年利潤下滑,創下新低。2008、2009、2010年華夏基金的凈利潤分別為12.24億元、11.08億元、10.06億元,2011年更少。而且,由于中信證券長期不轉讓股權,在長達三年的時間里,華夏基金不能發行新基金。損失了很多良好的投資機會。
有股東表示,花16億收購10%股權,還不如另起爐灶,新設立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來得便宜。目前,基金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只有1億元。
在媒體懇談會上,王亞偉坦言,“關注度過高壓力過大是離職的主因”。其實,范勇宏的離開才是其出走的更深層次原因。
“如果范不走,即使再難,王亞偉一定會堅持下去。”華夏基金內部人士透露,“對于長期激勵機制一事,范總一直在努力推動,盼望政策有改變,等到新股東進入后,認為希望不大了。”
范王二人的淵源始于華夏證券北京東四營業部,其時,范是東四營業部老總,王亞偉是研究部經理。1998年,范勇宏籌備華夏基金,帶走了一批得力干將,王亞偉是其中之一。在監管層多次對王亞偉所謂“內幕交易”檢查中,范勇宏對王亞偉都給予了充分的信任。
即便是被外界神話的王亞偉,仍首推范勇宏是華夏基金的靈魂人物。 “對于范總對我的發現和培養,我也是懷有非常深的感激之情,我從范總那學到了很多。”
身為基金經理的王亞偉也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連續業績算的話,投資者在初期投入一塊錢,并且把分紅進行再投資的話,14年后就變成了28塊錢。然而,如果合并計算的話,華夏基金成立14年來為歷任股東創造的復合回報率高達兩百多倍。
然而,王亞偉、范勇宏的價值得到的卻是股東的“忽視”與缺少“尊重”。華夏基金發布王亞偉離職公告的同一天,中信證券也公告稱,愿意在合法合規基礎上,與王亞偉就雙方下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及形式進行探討。“這時候才表態有啥用啊,早干嘛了?”華夏基金內部人士猜測,“(合作)也就是種姿態吧。”
“王亞偉和范勇宏辭職,意味著行業龍頭都留不住人才,說明基(微博)金體制與機制設計出現重大瑕疵。”證券法研究專家王連洲認為,“體制不改,留人也難。”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