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縮水營銷挑戰人事震蕩
李輝、盧遠香
隨著總經理范勇宏和“基金一哥”王亞偉的離職,作為國內公募基金業龍頭的華夏基金(微博)失去了公司兩大核心驅動力,它還能否繼續穩坐5年之久的管理資產規模第一的交椅,成為一樁頗受業內關注的問題。
然而,形勢并不樂觀。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2012年第一季度末規模已經大幅縮水,而有關數據也顯示,華夏基金旗下其他基金也出現大規模的贖回情況。
5月11日,華夏基金發布公告,王連洲(微博)、龍濤、涂建不再擔任獨立董事。新董事會的9名成員中,王東明、徐剛、葛小波來自中信證券,獨立董事朱武祥曾任原中信基金獨立董事。在業界看來,華夏基金至此正式步入“中信證券時代”。
規模下降危機
華夏基金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贖回壓力:自4月份以來的短短一個月時間,華夏策略份額便被贖回了五分之一還要多。
作為公募基金的一塊金字招牌,王亞偉的存在就是華夏基金業績的證明,而很多投資者也是奔著這一點而購買華夏基金旗下產品的。范勇宏卓有成效的公司管理能力則把王亞偉的明星效應最大化。
“看到王亞偉不干了的消息,我第一時間去贖回了所持有的華夏基金公司的基金。”一位基民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失去了王亞偉,他對華夏基金未來的業績頗為擔憂。
數據顯示,華夏大盤精選一季度被凈贖回1.59億份,規模從2011年年底的6.22億份縮減至4.63億份,贖回比例達25.6%;華夏策略精選的規模從12.17億份縮至11.59億份,贖回量為5834.35萬份。
如果說三月底的贖回還主要是先知先覺者的機構資金的行為,那么普通投資者的贖回情況在王亞偉辭職消息曝光后則呈現加速態勢。
根據華夏策略基金近日的分紅公告計算,截至收益分配基準日5月3日,該基金總份額約為9.05億份,比一季末減少了21.83%,也就是說,自4月份以來到5月3日,短短一個月時間,華夏策略份額便被贖回了五分之一還要多。
“這并不令人意外,很多基民本來就是沖著王亞偉的招牌去的,王亞偉辭職了,這些資金贖回也是正常的。”一位基金研究人士告訴記者,華夏基金對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大比例分紅也是試圖挽留投資者的措施。
統計資料顯示,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的繼任者鞏懷志和譚綺過往投資業績頗為不錯,其中譚綺管理的華夏紅利也屬于明星基金,但是兩人的名氣顯然無法和王亞偉相比。
事實上,如果我們考察整個華夏系基金的業績可以發現,除了王亞偉所管理的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歷年來業績一枝獨秀之外,其他基金業績排名大多比較平庸甚至靠后,比如副總經理劉文動此前管理的華夏盛世就多次墊底。王亞偉神話般的存在始終是華夏基金“一俊遮百丑”的有力保障。
曾經,華夏基金也眾星云集,比如石波、孫建冬等。王亞偉的離去,意味著華夏基金失去了它14年來最耀眼的一位明星基金經理。
不過,華夏基金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范勇宏對基金業績要求甚高,其著力打造的擁有高達170人投研團隊的整體水平堪稱業內最強,也更加強調團隊作戰能力,并不刻意塑造個人。身為副總經理的王亞偉專注于所管理的兩只基金,投研團隊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副總劉文動和投資總監程海泳負責。
令人遺憾的是,劉文動雖然被認為在研究和管理上頗有一套,但是實戰能力糟糕,已經于年初不再擔任基金經理職務。
在范勇宏時代,華夏基金確立了以投研體系、業績為核心的發展策略。這樣的戰略給華夏基金帶來了品牌和口碑,成就了今日的華夏。但是隨著范勇宏的離去,大股東中信證券的強勢介入,這個戰略將會如何改變,目前尚不得而知。
營銷新挑戰
隨著王亞偉的離去,銀行渠道失去了推介華夏基金的最主要理由。一些銀行已經開始發短信給客戶,暗示華夏基金業績有潛在壓力。
現在的贖回顯然只是一個開始。對于華夏基金的市場團隊而言,如何制止由于范勇宏和王亞偉離職帶來的恐慌,有效挽救基民信心將是更大的挑戰。
記者獲悉,在王亞偉離職消息公開后,一些銀行就給其客戶發出提示短信,指出華夏系基金面臨贖回壓力,可為客戶提供診斷,暗示基金業績有潛在壓力。
所謂人走茶涼。此前,業界公認,華夏基金的渠道工作是同行中最好做的,他們幾乎不用怎么跑銀行,憑借強大的品牌號召力,每只基金發行都能達到同期募集規模的前幾名。即使在因為中信證券股權轉讓問題而被證監會懲罰,在長達兩年時間內都未發行新基金的情況下,華夏基金的整體規模仍保持了相當高的穩定性,始終壓住猛追急趕的易方達和嘉實基金(微博)一籌。
即使華夏基金內部人士也不得不向記者承認,有了王亞偉的存在,公司每年節省的廣告費用就有數千萬元。隨著王亞偉的離去,銀行失去了推介華夏基金的最主要理由,未來華夏基金能否繼續創造新基金發行一搶而空的現象,顯然已經讓銀行有了很大的疑問。
另一方面,在產品設計上,華夏基金有著明顯的短板。縱觀基金業的歷次產品創新,華夏幾乎從來不是首創者,即使范勇宏在公開演講中,也更多的強調業績,而鮮有提及對創新的偏愛。而嘉實基金則推出了跨市場的滬深300ETF,一舉募集近200億元;易方達在打造被動投資產品上旗號鮮明。
一位基金研究人士指出,在同質化競爭堪稱慘烈的公募基金業,創新對于一家公司的意義可能是顛覆性的,比如募集規模高達330億元的滬深300ETF之于華泰柏瑞基金(微博)。
為了挽留投資者,華夏基金拿出了大比例分紅的噱頭。華夏基金5月4日發布公告,決定對華夏大盤實施成立以來的第九次分紅,每10份分紅高達30元,創出國內基金史上單次分紅最大比例紀錄。同時,華夏策略也將實施2008年成立以來第一次分紅,每10份分紅6元。
人事震蕩繼續
隨著中信證券的強勢入駐,范勇宏時代的強勢管理層顯然已經不可能再現。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范勇宏辭任總經理之后帶來的人事變動。
接任總經理職位的滕天鳴被認為是老范最信任的助手,但是隨著中信證券的強勢入駐,范勇宏時代的強勢管理層顯然已經不可能再現。中信證券勢必要對公司未來發展提出自己的各種要求,資本的意志終將得到貫徹。
盡管中信證券家大業大,但是華夏基金每年上繳的巨額紅利仍充滿誘惑。2011年華夏基金股權轉讓時市值達到160億元,幾年來為股東累計繳納紅利達40億元,作為華夏基金股東,其獲得的投資回報率超過200倍。
今年初,華夏基金曾經大幅降薪,就和大股東的業績壓力有關。而華夏基金某高層言語之中對中信證券每年大比例分紅也透露出不滿。
當了華夏基金多年獨董的王連洲更是向本報記者指出,“大股東應克制自己的利潤沖動,不要追求過高利潤,讓利于基金公司和基民,基金公司在牛市中多提取準備金,在熊市中可以更好的反饋給投資者。”
在范勇宏時代,始終強調業績驅動規模,他曾經說過,“基金是管出來的,不是賣出來的”。而眾所周知的是,規模越大,管理費越多,基金公司賺的錢越多,靠業績驅動規模是慢工出細活,不斷發新基金才是快速擴張的王道。
沒有了老范的堅持,沒有了王亞偉華夏大盤優秀業績的溢出效應,在股東的業績壓力下,這個戰略能否被新的管理層堅持下去,恐怕也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過去兩年,華夏基金因為股權問題而被禁止發行新基金,喪失了鞏固規模的機會,被其他公司迎頭趕上。最新的數據顯示,隨著易方達純債基金和嘉實滬深300 ETF募集完畢,他們和華夏的1970億元的規模相差僅200多億元和300多億元。
正如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張后奇(微博)針對范、王離職在微博上賦詩所言“船行遇冰山,物是人已非”。這恰恰就是此時華夏基金的狀態。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