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股債雙殺”的慘烈格局,在基金業得到完整體現。銀河證券基金研究(微博)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各類偏股型基金平均跌幅均在20%以上,偏債型基金平均跌幅也達到9.43%,而被視為低風險的普通債基,也難逃虧損厄運,一級債基平均跌幅為2.83%,二級債基則上升至3.79%。
縮水的不僅是業績,還包括規模。天相投顧(微博)統計數據顯示,基金業管理的資產凈值從年初的2.45萬億元驟減至年末的2.13萬億元,縮水了三千多億元。納入統計的66家基金公司中,除14家規模有所增加外,其余基金公司規模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
滿目“綠肥紅瘦”,與2008年似乎并無差別,但其中一些細微之處卻引發了業內人士的高度警惕:2011年,單邊下跌市中,股票型基金平均跌幅竟超越指數基金,讓基金業的投資風格備受質疑;而債基風險驟然爆發,也令債基恢復“低風險”本色的呼聲日漸強烈。
股基投資風格亟待調整
雖然股基平均跌幅遠低于2008年,但在許多投資者心目中,2011年股基的表現甚至遜于2008年。這種印象的根源,在于2011年單邊下跌市中,股基原本相對指數基金“抗跌”的特性卻未得到體現。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標準股票型基金平均跌幅達到24.95%,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跌幅也達到24.52%,超過標準指數型基金平均跌幅22.68%,以及增強指數型基金平均跌幅21.4%。而在2008年,盡管A股跌幅驚人,但標準股票型基金和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跌幅均低于指數基金。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指出,考慮倉位因素后,2011年度股票方向基金略微跑輸滬深300指數,基金持股還沒完全轉到滬深300上。股票方向基金風格與業績波動較大,個別股票方向基金跌幅30%,甚至接近40%,在有股票倉位限制的情況下,還是出現如此較大幅度的下跌,表明其持有的股票資產的跌幅更大。整體而言,2011年是繼2008年后基金行業歷史上第二個慘烈下跌的年份,固然有股市大跌等原因,但基金持股跌幅超過滬深300指數,還是表明這個行業的投資文化與投資風格有很大問題。
“建議基金行業結合監管部門推動的以分紅、上市公司價值和養老金入市等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及時調整投資文化與投資風格,或者在公募體系內部再造真正的價值型投研體系,實施激進型與價值型的雙頭投研體系。”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在其研究報告中表示。
債基需“去杠桿”
雖然被冠以“低風險”的金字招牌,但債基2011年依然難逃虧損厄運,這動搖了投資者對債基的投資信心。
多位債基經理將2011年的虧損歸咎于城投債風波。海通證券(微博)也指出,由于今年以來債市“黑天鵝”不斷,特別是三季度城投債導致市場恐慌,企業債大跌。流動性的異常緊張導致信用債也出現調整。此外,可轉債市場也出現恐慌性下跌,雖然第四季度債市大幅反彈,但是未能改變整體下跌的態勢,這導致純債型基金和偏債型基金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在業內人士看來,2011年城投債風波暴露出來的是當前部分債基過分追求收益率以致風險不斷放大的現狀。其中既包括“加杠桿”,也包括對股市投資的熱衷,而這已經偏離了債基“低風險”投資的本意。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表示,基金行業希望給自己留有操作余地,因此在債基中保持一定比例的股票,并允許適度杠桿。事實證明,正是這些“余地”反而毀了“債券基金”的金字招牌。銀河證券認為,債基的產品設計和操作過程均有問題,建議債券基金“去股票、去杠桿化”,否則將很難吸引中低風險資金的進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