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宏(微博)
日前,陽光私募產品巨虧的報道再度引人關注。根據媒體報道,目前市場上至少有9只陽光私募產品(非結構性產品)的累計凈值跌破了0.5元(按1元的初始面值計算)。這9只虧損幅度較大的陽光私募產品是鑫鵬1期、時策1期、龍馬1期、紅山2期、紅山1期、中國優質1號、天星2號、龍票1期和塔晶華南虎。其中有6只陽光私募產品受托人為華潤信托,其余3只中國優質1號、天星2號和塔晶華南虎受托人分別為湖南信托、中融信托和廈門信托。
對于持有了上述或相類似產品的投資者來說,最想了解的可能是,上述產品的累計凈值何以走低。而對局外人而言,誰為巨虧的業績負責,上述產品的業績表現和歷史軌跡上有何特征,也引人關注。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對于投資股票的權益類產品,只要沒有注明保本的,或者沒有“合同包含明確止損條款而未被履行”的事項,相關受托人、投資管理人一般都無需對投資者的收益承擔責任。“買者自負”的原則,在陽光私募行業是具備普適意義的。
如果細究原因的話,我們相信,基金凈值的波動幅度(無論是大幅盈利、還是巨幅虧損)都不能完全歸結于運作團隊的投資管理能力(但不可否認,投資能力是第一位)。換言之,除了投資能力以外、產品設計的特點、投資顧問的運作風格以及和近階段行情的適配性,以及市場的系統風險,都對單個陽光私募的業績影響較大。種種情況看,上述9只陽光私募的相當比例在能力、風格、包括團隊穩定性方面存在值得提高的地方。
除此以外,對于虧損和風險的敏感性也是很重要的。回溯上述提及的9只基金,可以發現在2008年業績不佳,是其中大多數產品至今表現積重難返的重要原因。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在2008年的市場中,某只基金虧損了60%的凈值,那么他必須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超越指數漲幅近一倍,才能回本,顯然,這是難度極大的。
當然,機會總是存在。陽光私募短期的凈值和長期的業績表現,經常的存在巨大的偏差。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去年的業績冠軍世通1期,其在2008年曾經面臨巨大的虧損,和上述提及的巨虧產品,一度下跌幅度不相上下。但其在2010年的表現則是行業最優秀的。不過其在2011年的業績表現再度平平。
所以,陽光私募中,業績持續性是最最難得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