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徐皓 王磊
截至11月8日,華夏基金(微博)股權第二次掛牌交易成功,中信證券轉讓的5份共計51%的股權最終落定。
這場拖延長達三年,進入實質掛牌轉讓程序后仍一波三折的股權轉讓,使得華夏基金近兩年時間被禁發新基金,只能“坐看云起”。
然而中信證券在這場“拖延戰”卻成為大贏家,隨著華夏基金價值的水漲,中信證券此次通過出售股權再加上歷年來的分紅,已經從華夏基金上獲得超過115億元(未扣除股權轉讓稅費)的投資回報。
5年投資獲百億回報
此次華夏基金股權轉讓對價總計83.44億元,相對于此前中信證券給出的資產評估價值75.63億元溢價了10%。
在受讓股權的五家機構中,國資的四家企業所支付的對價等額,分別對每1%股份支付1.6億元,而外資的加拿大鮑爾集團所接盤的10%股權則略有提價,以17.84億元取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以此次交易價格計算,華夏基金目前市場價值高達170億元。這距離5年前中信證券收購華夏基金股權時的價格已經增加將近16倍。
根據中信證券披露的信息,從2006年到2007年,中信證券陸續完成了對華夏基金的全部股權收購,共支付收購款9.4億元。加之對中信基金(后與華夏基金合并)的出資和收購股權共計1.6億元。中信證券對于華夏基金的投資資金總共為11億元。
中信證券入主華夏基金正逢中國A股市場的大牛市,華夏基金規模急劇擴張,其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登頂基金行業。
而除了股權升值帶來的巨額收益,華夏基金還堪稱“紅利奶牛”,其5年來對中信證券的分紅之巨也在行業內絕無僅有。這或許也是中信證券為何拖延三年,遲遲不愿出售華夏基金股權的原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歷年中信證券公告華夏基金分紅金額,2006年至2010年,五年間華夏基金共為中信證券貢獻紅利約32億元,其中不包括中信基金未合并入華夏基金前貢獻的紅利。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股權出售的勢在必行,中信證券2009、2010年度從華夏基金獲得的分紅占到五年來華夏基金分紅總額的58%。
華夏基金公司2010年年報顯示,華夏基金股東會批準將公司截至2009年底的可供分配利潤全額分配給中信證券,金額高達11.52億元。
在今年6月,華夏基金向中信證券分配2010年度紅利,派發現金紅利6.967億元——仍是期末可供分配利潤的全部。
為了應付對中信證券的大額分紅,華夏基金近年來不斷贖回自有資金自購的基金產品。而中信證券此次通過出售股權再加上歷年來的分紅,已經從華夏基金上獲得超過115億元 (未扣除股權轉讓稅費)的投資回報。
股權結構確保控制權
未來,中信證券仍然居于華夏基金第一大股東地位,手握49%股權。余下5個小股東各持有10%、11%不等的股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到,此次華夏股權分割出讓的方案,也是飽含中信證券“深意”。縱觀基金行業,極少出現華夏基金此種股權結構模式:大股東一股獨大,小股東眾多且股份分割細微。這樣的股權結構也保證了中信證券在華夏基金的話語權和控制地位。同時,對股權接盤方資格的不同限定標準,也使得小股東結構多樣化,并以實業背景為主。
在第二次掛牌后,華夏基金最后兩份各10%的股權最終由無錫市國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和山東海豐國際航運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摘牌而收入囊中。
此前,華夏基金3份股權已由三家機構購入。南方工業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取得11%股權,山東省農村經濟開發投資公司、加拿大鮑爾集團(PCC)分別購入10%股權。
在上述股東中,加拿大鮑爾集團和無錫市國聯發展集團是具有金融背景的大型集團。至此,中信證券所違規持有的華夏基金股權已經全部找到買家,只等通過股東大會的授權辦理手續以及證監會批準。
中信證券在華夏基金股權轉讓第二次掛牌中放寬了受讓企業準入條件,這也使得此次接盤方中唯一一家國內民營背景的企業入圍。山東海豐國際航運集團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航運公司,注冊資本金為1億元。
三基金經理調整“釋放生產力”
除開中信證券自身賺了十幾倍的收益,對于華夏基金而言,股權問題的塵埃落定使得其基金發行業務終于將得以正常開展。
此前,受制于大股東持股問題,證監會暫停華夏基金新基金的審批發行,公司已經將近兩年的時間未有新產品面世。而其身后兩大競爭者——易方達基金(微博)和嘉實基金(微博)這兩年均拼命比拼產品發行,今年以來已經各發行了6只新產品(不計算聯接基金),首募資金過百億。
同時由于市場的低迷,華夏基金不得不面對資產縮水的現實,從2010年初至今年三季度末,華夏基金資產管理份額下降了259億份。
雖然目前華夏基金尚未上報新產品,不過對于基金經理的人事布局似乎已經悄然開始。
11月9日,華夏基金同時發布三只基金的基金經理調整公告,對基金經理進行了“輪崗”式調整:嚴鴻宴卸任華夏平穩增長的基金經理,轉任華夏紅利基金經理,與譚琦、趙航共同管理。與此同時,趙航則從華夏經典配置卸任,華夏經典配置和華夏平穩增長由王海雄單獨管理。
基金業內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雖然對基金經理進行輪崗“換防”是華夏基金的慣例,不過從此前幾年的情況來看,華夏基金進行年終考核的期限是11月末,基金經理調整通常發生在次年1月。在此時點進行集體人事調整頗為耐人尋味。
此次調整后,基金經理趙航、嚴鴻宴的工作量均有所減少,基金業內人士猜測,不排除此次調整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為華夏基金未來發行新產品留出人手。
/同步閱讀/
從11億到170億
2007年,中信證券收購完華夏基金100%的股權,共支付9.4億元;加上對合并前對中信基金的1.6億元投資,共花費11億。而如今華夏基金股權市值已為170億元,這筆投資賺了16倍。
中信證券2005年年報披露,2006年3月27日,公司董事會決議通過受讓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權的議案。根據議案,公司將收購華夏基金40.725%的股權。其中受讓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華夏基金25.725%的股權,受讓北京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持有華夏基金5%的股權,收購總價款不超過人民幣3.3億元。
當年中信證券受讓了該部分股權,并協議受讓了北京證券持有的華夏基金20%股權,并于2007年1月支付了款項。
相關資料顯示,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38億元人民幣,截至2006年年底,華夏基金總資產4.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4.3億元,營業利潤1.14億元;管理資產規模為727.33億元,居市場第三位。
2006年底,中信證券共持有華夏基金60.725%的股份,為此共支付款項4.65億元,當年華夏基金未合并報表,以該部分股權按照權益法核算,確認投資收益2.6億元。
截至2007年底,中信證券已經收購完華夏基金100%股權,共支付收購款項9.4億元。當年華夏基金納入合并報表,向中信證券貢獻利潤7.9億元。
同年中信證券收購了中信基金剩余51%的股權,支付總價款1.1億元,中信基金當年貢獻利潤9千萬。中信基金于2003年成立,中信證券初始投資4900萬占49%股權。
資料顯示,2007年底華夏基金總資產21億元,凈資產15.4億元,凈利潤9億元。中信基金與華夏基金管理基金總資產超過2700億元,位居市場第一。當年中信基金與華夏基金合并也提上議程。
資料顯示,2008年底,華夏基金總資產21.8億元,凈資產17.5億元,營業收入33億,利潤總額15億元,凈利潤12.2億元。
2009年,華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2009年年底總資產34億元,凈資產26.9億,凈利潤11億元,管理基金規模達2657億元,為行業第一;當年基金管理費收入28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