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飛
國內PE行業熱到什么程度?從它逐漸成為名牌大學經濟和管理專業最流行的培訓課程之一,或許就可窺見一斑。然而,當各式各樣的資本和人物都開始當起GP(普通合伙人)的時候,這個行業距離洗牌或許已經不遠了。
PE亂象之一:過度集中于上市前股權投資(Pre-IPO),賺快錢成為主要的驅動力。
這個現象與國內多年的經濟發展積累了大量成熟上市資源有關,但也直接源自審核制造成的股市供給短缺。
國內有的Pre-IPO實際上并不提升公司價值,而更傾向于賺取股權市場與證券市場之間的價差。當證券市場估值相對于股權市場的大幅溢價不復存在的時候,大量高價拿項目的Pre-IPO投資勢必暴露風險。
PE亂象之二:短融長投,各種熱錢被饑不擇食的中小PE公司當做募資對象。
從美國的經驗可以看出,PE首要的特征是用長期資金匹配長期投資,但在國內賺快錢的背景下,股票市場的短線資金、炒樓團、炒房團等各類熱錢也開始當起PE的LP(有限合伙人)。這一方面固然是大大小小數千家PE激烈競爭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國內缺乏足夠的合格投資者。社保在PE方面的配置非常有限,保險資金投資PE仍然只有政策沒有落實,大學基金和企業年金也遠不成熟。
短融長投的弊病與過度集中于Pre-IPO的投資標的緊密相關。但即使是周期較短的Pre-IPO,從企業上市到退出也需要經過三年的鎖定期,周期仍然相對較長。因此一旦有LP出現資金鏈困難而無法履行出資承諾時,將對PE基金的正常投資帶來負面影響。
PE亂象之三:夸大業績記錄。
本土PE的GP很少有超過5年的業績記錄,有些即使有成功投資案例,也帶有較大的偶然性。一些GP曾在法人股市場成功掘金,但當前的市場環境與彼時已經有很大差別。另一些GP曾經在管理不到一個億的小基金時,只要投中一兩個項目就足以滿足整個基金的收益需要,但接下來一下子募集到四五個億的資金,就面臨無項目可投的窘境。
總之,由于市場發展時間太短,GP的業績記錄不但不充分,經常還是帶有偶然性或者特殊條件,因此無法為LP提供客觀的參考。
PE亂象之四:募集方式公募化,成本高企。
不能公開宣傳是私募基金的一道紅線,但PE的募資越來越多地來自于商業銀行的私人理財渠道,使其與銀行的其他理財產品跨界營銷的問題凸現出來。銀行的私人理財客戶雖然是高凈資產人群,但對于單個的PE基金來說仍然是不特定的人群,因此這種募集方式帶有公募化的趨勢。而一旦針對不特定人群進行募集,PE基金的風險也更難控制。
此外,募資來自于銀行和第三方理財渠道還帶來了PE募集成本的高企,這部分營銷費用甚至高達募集資金的10%以上。
盡管PE行業存在上述種種弊端,但國內目前仍沒有明確的監管體系,甚至由哪一個部委進行監管也沒有定論。但記者從熟悉相關政策制定的人士處了解到,目前部委之間的共識是,國內的PE行業相對于美國而言仍處在發展的早期,尚不足以構成系統性風險;應先給予新生的PE行業一定的發展空間,待其自然洗牌形成一定的集中度之后再逐步納入規范的監管體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