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良
基金第三方銷售牌照將開閘的消息,引來近百家企業競折腰,場面煞是壯觀。但卻有媒體直言不諱地表示,這種“百家爭鳴”現象婉若“飛蛾撲火”。
所謂“飛蛾撲火”,通常指盲目前行,自取滅亡。僅從字面上理解,這似乎暗喻著旁觀者對基金第三方銷售的悲觀預測。近百家企業蜂擁而入,不過是為當前慘淡的基金銷售現狀再添一筆悲壯色彩。但若從深層次去了解,這種“飛蛾撲火”式的前行,卻折射出當前基金銷售渠道存在諸多弊病,以及業內外思變的強烈欲望。在這種改革欲望的推動下,盡管前路荊棘密布,依然有人勇于踏足。
就基金公司而言,期盼有第三方銷售機構做強做大,足以與銀行、券商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已非一日之愿。在現有的銷售渠道中,銀行一家獨大,券商陪坐次席,而基金公司的直銷雖著力推廣,但收效甚微。這種狀況,導致銀行在基金銷售中話語權急劇攀升。隨之而來的結果,便是除了正常的銷售費用外,銀行已開始不斷蠶食基金公司在基金資產運營中所獲的利潤。而近年來這種蠶食速度的加快,令基金公司們大喊“吃不消”。不僅如此,銀行為了保證自己的壟斷地位,還在客戶資料的傳送上做文章,將一些重要的個人信息予以屏蔽,使得基金公司拓展直銷業務的努力,常常演變成事倍功半、有心無力。因此,對于基金第三方銷售牌照的開閘,基金公司們是抱以殷切期盼的。
對于欲加入基金第三方銷售大軍的近百家企業而言,基金業每年支付給銀行等渠道日益龐大的尾隨傭金,是一種巨大的利益誘惑。在他們看來,如果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客戶群,按照目前基金公司支付的尾隨傭金數量,不僅足以維持日常運營,而且有可能獲得超預期的不菲收益。業內人士指出,按照2011年中報披露信息來看,基金業半年度付給銷售渠道的尾隨傭金就有23.8億之多。這其中只需要切分一小塊蛋糕,就足以養活幾家第三方銷售機構,這也是諸多企業蜂擁而入,欲搶占第三方銷售先機的主要原因。
不過,盡管無論是基金業,抑或是諸多理財機構,都心存改革現有基金銷售渠道結構的強烈欲望,但必須直面的是,基金第三方銷售的開閘,短期內風險要遠遠大過機遇。蹣跚前行中,第三方銷售機構不僅會遇到既得利益者的強力狙擊,更重要的是,由于前期投入較高,而回報甚少,不少先行者甚至會“葬身”其中。這種無形的心理壓力,也致使不少欲加入基金第三方銷售的理財機構,動機變得復雜起來,有些只不過希望多一項業務來源,并未真心大干一場。而有些甚至不過希望獲得一個牌照,期望掌控一個稀缺資源而已。抱著這些形形色色目的啟航的基金第三方銷售,前景自然難以樂觀。
事實上,已有業內人士指出,在當前基金銷售渠道強弱懸殊的格局下,僅憑第三方銷售機構自身的推動,根本不可能打破目前銀行一家獨大的局面。因此,如果基金業真心想讓第三方銷售機構崛起,形成基金銷售群雄爭霸的格局,以利于基金業未來掌控銷售全局,就需要在第三方銷售起步階段“扶一把”、“送一程”。否則,即便第三方銷售大門敞開,眾多企業蜂擁加入,也不過是場面熱鬧的瘸腿緩行而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