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卓卿 深圳報道
2011年的低迷市場給急速發展的陽光私募帶來很大的困擾,一向以追求絕對收益為目標的陽光私募在推新產品入市受阻,產品發行數量也降至冰點,行情的低迷更使一些投資管理人被迫離職。
首募規模9月降至冰點
與公募基金步調一致,行情的低迷讓公募基金發行陷入數量多、規模小的尷尬局面,而以追求絕對收益為目標的陽光私募,推出新產品則是難上加難。
今年以來,私募的發行量呈現明顯的按季度遞減趨勢。今年一季度,新私募基金成立數量為74只,二季度為55只,三季度為47只。而去年同期,私募發行數量分別為56只、76只、56只。從今年的情況看,在一季度里成立的陽光私募產品占到近半,三季度尤為低迷。據了解,今年1月成立的產品數量為107只,此后在2月份因為長假的原因發行數量一度銳減到36只,此后的幾個月基本都保持在50只左右。
對此,好買基金研究中心認為,今年4月之后,私募產品成立數量走下坡路,尤其是三季度已明顯感受到寒意。今年以來通脹一直居高不下,政府政策逐漸從緊,從加息到提準,從住房限購令到央票回購,頻頻現身的“黑天鵝”又攪亂股市難得的反彈,私募新產品發行愈發艱難。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9月份私募基金的平均首募規模創出了2006年4月以來的新低。今年以來,大部分私募公司成立新產品的數量普遍是兩到三只。不過,優質的老牌私募在此時依然保持了吸引力。上海重陽投資今年以來已發行8只,北京淡水泉則成功發行了7只新產品。
海通證券(微博)認為,經過七年的發展,投資者對于陽光私募行業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認識。一些成立時間長,規模大,經受住市場考驗的私募開始展示出較強的品牌效應,在市場低迷時吸引資金的能力相對較強,私募行業已經進入一個優勝劣汰的階段。
11只產品清盤
清盤似乎是市場低迷時期揮之不去的話題。
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9月份清盤的陽光私募數量達11只,其中結構化產品占據8席。值得注意的是,“中原理財·宏利6期”和“西安信托·長安投資6號分層式”兩只結構化產品由于凈值觸及止損線而被強制清盤。
據了解,“中原理財·宏利6期”成立于2010年9月25日,期限22個月,清盤前凈值為0.8627元。中原信托9月28日公告稱,“中原理財·宏利6期”于9月26日支付完優先受益人第一年度信托計劃收益后,凈值低于0.8元的合同止損線,管理人不追加保證金,信托計劃提前終止。
“西安信托·長安投資6號分層式”信托合同約定,產品止損線為0.83元,9月8日,該產品單位凈值為0.8260元,低于止損線,產品于當天變現財產,并于9月23日正式清盤,清盤前凈值為0.8091元。
融智評級研究員彭曉武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清盤的陽光私募以結構化產品為主,占比超過七成。如今私募機構管理結構化產品的壓力非常大,有不少投資管理人甚至愿意主動清盤以抵御市場的未知風險。”
另據悉,3只清盤的非結構化產品中,華寶信托旗下兩產品“華寶·基業長青進取型”和“華寶·基業長青二期”被提前清算,清盤前產品凈值分別為0.7515元和1元。分析人士認為,清盤原因可能是贖回導致規模過小。
投資管理人被迫離職
行情的低迷或許也是投資管理人離職的原因。
10月14日,廣州陽光私募基金廣東斯達克投資總經理黎仕禹離職。10月20日,記者致電黎仕禹,其向記者表示:“由于股權程序尚未走完,現階段不便過多表態。”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黎仕禹表達其離職的原因是——“行情太差,虧錢了,大股東不信任了”。與此同時,黎仕禹的QQ個性簽名也更改為:在離職前,每天去自己的辦公室,想著就要離開奮斗和創業了5年的公司(公司像自己的孩子),我心里很難過。
作為80后陽光私募代表人物之一,黎仕禹早年從事代客理財,雖然其間嘗到過巨大的成功喜悅,但也承受過巨虧。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讓黎仕禹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風險意識漸長的他幸運地躲過了2008年的大跌。2010年11月,黎仕禹開始管理操作陽光私募產品,壹私募網研究中心統計顯示,截至10月14日,凈值為0.807元,在納入統計的818只陽光私募產品中,斯達克1期今年以來的收益排名為373,位列中等。
如今的黎仕禹自比喬布斯——“我和當年喬布斯差不多。因為這方面(股權設計和董事會的布局)的疏忽,和自己親手創立的蘋果公司幾大董事鬧翻,這場斗爭持續了五個月,最終在1985年,喬布斯向蘋果公司董事會遞交了辭呈,創始人被驅逐出局。這是所有公司創始人在現代化公司制度下必然要警惕的例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