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劃 林燕輝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葉靜
基金經理離職潮越演越烈,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已經有340只基金換帥,突破去年的362起顯然指日可待。基金經理的頻頻離職,不僅讓投資者無所適從,也暴露了許多行業問題。目前,僅有大成基金、海富通基金兩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時間超過4年,而浦銀安盛、申萬巴黎、金鷹基金、中海基金、中歐基金、民生加銀等六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的平均任職時間均不足1年。
就在昨日,又有兩家基金公司的三只基金發生了基金經理變更。
基金經理稀缺 出現人才真空
雖然頭頂高薪的光環,但是基金經理的日子顯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輕松,根據巨靈財經的統計,今年以來已經發生了340只基金的掌門人發生了變更,致使基金公司在人才儲備上出現真空。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稱,根據他們的統計,當前64家基金公司中,僅有大成基金、海富通基金兩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時間超過4年;而基金經理任職時間在3~4年、2~3年、1~2年的基金公司,分別占18%、46%、 23%。浦銀安盛、申萬巴黎、金鷹基金、中海基金、中歐基金、民生加銀等六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的平均任職時間均不足1年。
而從增聘或接任的基金經理情況來看,大多數都是在短時間擔任基金助理、投資助理后迅速提升為基金經理,經驗方面比較缺乏,有過任職經驗的基金經理顯得十分稀缺。
某知名網站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近一年排名偏股型基金后十名的基金中,任職的基金經理平均從業年限為1.99年,而在偏股型基金前十名的基金中,任職的基金經理的平均從業年限為4.92年,這一數字是排名后十名基金經理的約兩倍。目前內地在任的500多位基金經理,擔任基金經理的平均崗位年限為2.58年,其中今年新上任的基金經理達到44名。
對此,安信證券基金分析師任瞳表示,在新的基金發行審核機制實施后,由于發行不同類型基金的需要,小的基金公司特別是在非偏股票型基金的人才儲備上出現真空。
基金經理多數選擇“私”奔
根據記者統計,基金經理離職后,一般有兩個去向。
第一組為“私”奔派——棄“公募”、奔“私募”。據不完全統計,“私奔派”組別成員最多,占據離職基金經理的40%。 不過“私奔”到底好不好,其實也是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年某知名私募基金經理因為虧損巨大,被持有人當街暴打。
對于“私”奔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第一是公募基金生存壓力過大,一位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他們每個人頭上都有2個攝像頭,一舉一動都是在顯微鏡下。第二是薪酬問題,目前,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由基本工資與獎金兩部分組成,至于年終獎,則要全年業績排名達到前多少名才能拿到,各家基金公司要求不一。“私募基金更追求絕對收益,沒有倉位限制,也沒有公募基金每天業績排名的壓力,基金經理操作的自主空間更大。”北京一名公募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管理差不多的錢,干一樣的事情,私募可以提取業績報酬,公募則要看領導和股東的臉色,不少同行心里都多少有些不平衡。”
第二組則屬于“回流”派——從券商中來,回到券商中去。
今年4月初宣布因“個人原因離職”的原農銀匯理基金公司投資總監、王牌基金經理欒杰已經投向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的懷抱,擔任投資總監一職。
公開資料顯示,在欒杰之前,已有多位公募基金投研人才“投奔”券商,擔綱起券商資產管理的核心力量。據了解,為盡快縮小與公募基金之間的巨大差距,券商普遍在投研團隊的建設上不吝重金。這也改變了多年以來,券商投研人才頻繁“跳槽”至公募基金的慣例。
“其實回歸券商還是不錯的,畢竟券商的壓力比公募基金要小得多,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券商成立了自己的資產管理公司,基金經理回歸之后也有用武之地。”一位行內人士表示。
除上述兩種之外,有基金經理離開這個崗位之后,并沒有留在這個行業,而是越來越遠,記者就獲悉某基金經理離職之后,開始了畜牧業的行當。
三大原因致基金經理離職
對于基金經理變動的原因,首先是平臺,由于基金行業這幾年迅速發展,人才的發展跟不上需求,基金經理已經成了香餑餑,特別是一些業績不錯的基金經理,更成為炙手可熱的搶手貨。為了把這些基金經理招攬至麾下,各大基金公司也是絞盡腦汁,用得最多最有效的辦法便是加薪升職。據坊間傳聞,排名在前1/10的偏股型基金經理的“轉會費”已經高達300萬。其次便是另起爐灶,進入陽光私募,“由于陽光私募是絕對收益,根據業績提成,對于基金經理的激勵也很大,所以相對于公募來說更有干勁。”一位從“公轉私”的基金經理表示。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認為業績因素應該也是基金經理變動的重要原因。部分基金公司不僅實行年度業績考核,同時還實行時間單位各有不同的短期業績考核,而業績考核不能滿足公司要求便容易出現基金經理變動。盡管近期管理層指出不應過分關注短期業績排名,但短時間內尚難松綁。
比如上述的QDII基金經理,對其離職,公司并沒有說明。其實該基金可謂生不逢時,剛剛出生便趕上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凈值一度下跌70%,近百億資金化為水。其后的表現也是差強人意,一直在0.8元之下運行。現在歐美的債務危機又波瀾四起,該基金再次淪陷,目前的凈值在0.54元左右,差不多墊底,基民一片倒戈之聲。自然,在這個一切以業績說話的叢林里,基金經理的日子也不好過,迫于壓力下課也不是不無可能。
在昨日記者采訪時,一家基金公司的負責人也表示,很多時候,基金換管理人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一般來說,他們考察基金經理的業績是以年為單位,及格線是前1/2。“如果基金經理連續兩年的業績都在后1/2的話,公司可能就會考慮換人,很多時候基民的情緒也不得不考慮。”
但也有內部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近些年由于發展迅速,人才缺口巨大,一些公司雖然搞“末位淘汰”,但大多是象征性的。“對于不合要求的員工,大多都是換崗,一般都會有機會重新上崗。”目前而言,通常是基金經理不勝任,降為研究員,研究員不勝任調去后臺等支持部門。但絕大多數人在被“下崗”前都會主動離開,另謀高就。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之外,基金經理的身體狀況也是近年離職的原因之一。今年年初,銀華基金公司網站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稱,銀華-道瓊斯88(簡稱銀華88)基金的基金經理楊長清因個人健康原因與2011年1月7日離任并于1月9日在北京病逝,年僅37歲。而在去年,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網站驚現訃告。訃告稱,公司總經理助理、投資總監、阿爾法股票基金基金經理、內需動力基金基金經理孫延群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09年7月5日8時20分在上海去世,享年41歲。
目前,基金行業薪酬水平處于整體較高水平,無數名校畢業生競相爭奪。但實際上基金行業是典型的高負荷行業,無論是投資還是銷售,都承受著管理層傳導下來的巨大壓力,面臨著無休止的排名競爭,需要有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些基金公司為其員工提供了心理干預服務,但從業者普遍自視甚高,很少有人主動接受治療。
從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和基金從業人士病逝的教訓中,基金行業也在開始反思基金經理的健康狀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