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投資人王功權奔私最終宣告“失敗”,公募基金的“奔私潮”如今也逐漸平息。并不是說,公募基金的人員從此穩定,事實上,今年以來,上至董事長,下至基金經理、研究員的人事地震更加頻繁,只是現在他們的離職有了新的投身方向。
日前,華商基金向記者證實,華商基金“三劍客”之一、總經理助理、投資總監莊濤已確認離職,目前通過了董事會的批準,正在走程序當中,不日公告。據悉,其去處為莊濤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即投身PE(私募股權投資)。與其即將成為同行的,還有上周六發布了卸任公告的華安基金原董事長俞妙根,雖然公告中稱離職原因為“個人原因”,但有消息人士透露,俞妙根也將加入PE陣營,自己創業。
與此同時,日前,坊間盛傳,去年辭職的原中歐基金副總陳鵬和原海富通基金副總姚備終于“露臉”,兩人入股一家代銷基金的網站,瞄準了基金第三方銷售業務。
此前,公募基金高管、包括基金經理離職大潮中,離職者的去向除了到其他基金公司另謀高就外,“下海”投身陽光私募、自立門戶絕對占據主流。
據本報記者粗略統計,2005年以來,有60多位昔日的公募基金高管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變身陽光私募的掌舵人。如今年業績表現最佳的陽光私募產品“呈瑞1期”的掌舵人芮崑,現為上海呈瑞投資公司董事長,就曾在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擔任研究員和基金經理。還有在資本市場上叱咤一時的私募大佬“星石”的江暉、“從容”的呂俊、“尚誠”的肖華、“合贏”的曾昭雄等,他們分別來自工銀瑞信、上投摩根、博時、信達澳銀等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職位。還有一些基金經理如原廣發基金的基金經理何震、泰達宏利基金的李澤剛等,如今也是一家陽光私募的負責人。
公募基金“奔私”潮自2007年開始便時不時地掀起大浪,這個行業也因此而頻遭投資者的質疑和詬病,然而一直以來難以平息。今年以來,基金高管自立門戶“棄公奔私”的現象似乎突然成了個例,鮮有發生。但這并不是說公募基金業內人事漸趨穩定,相反,數據顯示,今年的基金高管變更更加頻繁。據中國證監會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基金公司發布的高管變更公告已達60余份。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基金公司副總以上高管的變更至少已有25起,超過基金公司總數的37%。
“今年市場狀況不好,無論是公募基金還是陽光私募,業績大多虧損,由于市場人氣缺乏,公募、私募發行產品都很難,這個節骨眼兒,誰還有勇氣和想法去自己創業,成立私募?還不如待在基金公司里面老老實實拿工資和獎金的好。”日前,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以往是公募基金高管雄心壯志地“下海”,自任總經理或投資總監,而目前市況下,陽光私募這個行業對于公募基金高管來說,已不具有吸引力,寧可到私募基金打工,也不愿自己創業了。
上述基金經理說,他也有心跳槽,因為今年公司業績不好,年終獎都成問題。“其實,看似基金經理薪酬很高,但去掉各種扣款,平時拿到手里的還沒有扣的多呢。”他說,如果離職,他會選擇其他行業,即使去私募也是做中層職員,主要是輕松些,要少些限制,少些壓力,“過點正常人的日子”。
另一方面,李旭利案發后,隨著監管層“打鼠行動”的升溫,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經理跳槽擔綱陽光私募的熱潮也被降溫。深圳一位剛離開公募的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他現在只是幫朋友代客理財,做起了“隱客”,“發產品太累,也太招風”,他說。
而業內人士預計,目前,經歷了資本市場的沉沉浮浮之后,公募基金高管離職去向不再傾向于私募,而是拓寬到各方各面,由此,未來可能會掀起另一波離職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