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開放式基金推出,這是中國基金業值得歡呼雀躍的歷史性事件,也是繼《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推出后,中國基金歷史上最重要的創新與突破。這一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舉措,讓中國基金業從封閉式基金時代,走向了全球資產管理業主流的發展道路——開放式基金時代。10年過去了,如今基金業可謂天翻地覆,讓我們看看這十年中取得的成績。
公司和產品數:一直在增長
開放式基金發展的十年間,我國基金公司數量有顯著增加,從2001年的15家增加到今年8月底的67家,增長3.5倍。合資基金公司達到37家,超過一半。
開放式基金的出現推動基金數量爆發式增長,打開了中國基金業的成長空間,各類型基金大量出現。據統計,開放式基金從2001年底的3只,已經增長到目前的逾800只,增長264倍。開放式基金早已成為基金主流。
規模:增長28倍
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所有類型基金總規模為2.36萬億元,較2001年的821億元增長近28倍。今年中期開放式基金總規模達2.21萬億元,占基金總規模的比例達到94%。規模排名前十位的基金公司合計管理規模占行業比例達50%,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2011年,經過了發展的6年和停滯的4年,中國基金業又站在了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2001~2007年,中國基金業走過了大發展的階段,整體管理規模近3.2萬億,基金份額也是高速發展。但到2011年上半年,中國基金業規模僅為2.4萬億左右,從2008年以來,基金業一直處于緩慢發展甚至停滯的狀態。
近4年來,公募基金規模不斷下降,然而,相關資產管理行業卻迅猛發展,比如2008年以來保險業規模增長了1倍,信托業的資產管理規模增長了超過1倍,陽光私募規模增長了超過10倍。當整個公募業由于缺乏創新而緩慢發展時,競爭對手已開始逐漸蠶食掉基金的領地。
賺錢:凈盈利3487.60億
盡管近來人們對基金的賺錢能力提出質疑。但從基金的長期表現來看,基金的確在用專業創造價值。
截至2011年6月27日,除指數基金外,開放式偏股型基金在2002~2011的10個年度里面,有7個年度跑贏上證綜合指數,在2006年、2009年的大反彈時期跑輸上證綜合指數,今年以來由于市場熱點變化頻繁,基金收益暫時落后指數。
根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測算,自2001年9月第一只開放式基金設立算起,到2011年6月底,中國基民投入偏股型公募基金的總成本約為6.18萬億元(首次發行+持續申購),扣除其間退出的市值約5.09萬億元(贖回金額+分紅,分紅按全部轉為現金計算),基民的凈投入成本為1.09萬億元左右。截至2011年6月底,偏股型基金的總市值為1.55萬億元,總市值與總成本之差即為基民的總投資利潤,約為4587.6億元。
按偏股型基金認購、申購、贖回分別為1.2%、1.5%和0.5%的費率測算,投資者支付了1100億元(最低認購金額計算)?鄢掷m費之后,中國投資者在過去近10年間投資偏股型公募基金的總收益為3487.60億元左右。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指出,偏股型基金的規模在近5年明顯擴大,大部分的利潤也是在此期間獲得的,如果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平均下來的年收益率在4%-5%之間。雖然說收益率的水平也僅僅是高出了定存收益率兩到三個百分點,但還是幫助基民獲得了一定的收益。
統計顯示,在過去的十年間,有48只開放式基金成立以來回報率超過3倍,其中18只回報超過4倍。華夏大盤以14倍的回報創造基金業傳奇。
此外,過去十年間開放式基金累計分紅達5165億元,其中2007年分紅最多,達2285億元。
管理費:十年收費1252億元
今年上半年,基金公司大賺近150億元的管理費,其實,回顧歷史,基金公司的管理費自2007年以來就已步入百億元時代。
眾祿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1年開放式基金實現管理費收入僅為2.10億元,到2010年管理費收入已增長為296.62億,增幅達142%。其中,2007年至2010年這四年累計收取的管理費為1132億元,此前6年的管理費為120億元,十年合計約1252億元。
管理費看似收的不少,但是里面大部分是在為銀行打工。目前,在銀行和基金的合作中,潛規則是基金的認購費、申購費收入全部歸銀行。另外,銀行還以客戶維護費的名義從基金管理費中分一杯羹。
以股票型基金為例,基金公司對基金資產管理規模收取1.5%的管理費,但其中有30%~70%的管理費是以客戶服務費的名義返還給銀行。對于大基金公司而言,有30%~45%的管理費要分給銀行,但對小基金而言,分成比例高達六成至七成。作為管理人的基金公司,只能收到三到四成的管理費,還不足以支付發行的固定費用。
記者 陶煒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