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排排網 陳伙鑄
摘要:
40.63%私募認為我國經濟會開始回暖
96.88%私募認為人民幣會持續緩慢升值
62.5%私募有意向參與轉融通業務
30%私募認為“401K計劃”會催生中國牛市誕生
28.12%私募認為歐美債務風險會進一步惡化
自七月以來,市場上的不利因素明顯增多,無論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對大盤走勢的影響非常明顯。2011年8月,市場上同樣利空頻出,市場表現持續萎靡不振。標普下調美國信用評級更是引起“蝴蝶效應”,全球股市應聲暴跌,A股難以獨善其身,跟隨下挫。
9月,市場上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而面對一系列市場熱點話題,中國私募基金持怎樣的態度呢?私募排排網針對市場上的熱點問題,對全國近60家私募公司展開問卷調查。
40.63%私募認為我國經濟會開始回暖
8月PMI略有回暖,顯示中國制造業活動僅略微降溫,暫緩此前三個月連續惡化的態勢。
8月匯豐中國制造業PMI初值為49.8,自上月終值49.3小幅反彈,但仍然處于榮枯分水嶺50下方。各分指數收縮趨勢亦在趨緩,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的初值反彈至49.6的三個月高位。
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8月官方PMI數據,8月PMI為50.9%,環比上漲0.2個百分點,在連續4個月下跌后止跌回升。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解讀稱數據顯示經濟發展態勢回穩,經濟硬著陸可能性在減小。
未來經濟走勢會如何?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調查顯示,40.63%私募認為我國經濟會開始回暖,12.5%私募認為不會。
精熙投資投資總監王征認為我國經濟出現短暫回調是經濟轉型的代價,但我國是大國經濟,總體判斷,即使出現回調,或者增速沒有以前快,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中國不會像一些小國一樣,經濟一旦不行就會全面蕭條。中國的經濟體很大,每個地區的差別大,盈利模式不一樣,土地大、人力多、資源多,消化能力就強,雖然在轉型期會有陣痛,但總體而言還是樂觀的。
眾祿投資投資總監陳龍認為“未來兩三年會是一道坎,我們需要邁過去,我也相信政府有能力領導中國邁過去!彼J為調結構真的很難,可能需要20年的時間,未來經濟整體增速會有所下降,企業盈利相對經濟增速的彈性,未來20年,可能是下降的,因此估值要與時俱進。
銘遠投資總經理陸煒對未來經濟則相對謹慎,“我認為未來我國可能會面臨高通脹、低增長的局面,不管被動還是主動,經濟放緩是我們必須去接受的事實。我國未來經濟增速會放緩,但還不會出現拐點,以前GDP增速是10%---11%,未來可能是8%---9%的增長。”
96.88%私募認為人民幣會持續緩慢升值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38.67。八月全部23個交易日中,人民幣匯率共11次創下匯改以來新高。專家稱,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正加速逼近"5時代"。
從人民幣匯改以來,人民幣升值步伐就沒有停止過,特別是今年在美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貶值輸入性通脹壓力居高不下的情況,人民幣已出現加速升值跡象。在人民幣兌美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歐美各國有望通過減少從中國進口商品來縮減貿易逆差擴大國內就業情況,同時發展中國家則寄希望于人民幣升值來擴大本國產品出口。另一方面,我國也將在人民幣大幅升值的背景下做到不加息而抵消美元貶值帶來的輸入性通脹。
對于人民幣未來的走向,中國私募基金持怎樣的態度呢?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調查,96.88%私募認為人民幣未來會持續緩慢升值的格局,沒有私募認為人民幣會大幅升值,有3.12%私募則認為人民幣可能會開始貶值之途。
王征認為人民幣會繼續升值,前期歐美經濟差,導致人民幣加速升值,導致了熱錢的流入。直到人民幣套利的機會消失,熱錢才會停止流入。同時,他認為我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迫切需要購買國外原材料,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而言是好事。
陳龍也認可人民幣未來會繼續緩慢升值的觀點,“人民幣未來不會大幅升值,但還會繼續緩慢升值,這是未來的趨勢。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歐美的債務危機前赴后繼,歐美利息很低,實體經濟的回報率也很低,相對而言,中國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熱錢流入就無法阻擋!
對于問題該如何面對,他認為我們需要采取的措施是“讓利于民”、“藏富于民”,增加勞動力收入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比重,降低股東的回報率,適當控制資產價格。老百姓手上有錢了,國外資金又不會眼紅中國股東的高投資回報率,涌入的欲望就會降低,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62.5%私募有意向參與轉融通業務
證監會發布《轉融通業務監督管理試行辦法(草案)》,同時,證監會還就《關于修改〈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管理辦法〉的決定(草案)》公開征求意見。這意味融資融券業務將大規模擴容,個股做空時代將全面開啟。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調查,62.5%私募有意向參與轉融通業務,其中,15.62%私募表示如果運行參與,會立即參與,18.75%私募會在3個月后,觀察一段時間后再參與,28.13%則準備在半年后才參與,而37.5%私募表示不會參與轉融通業務。
明河投資總經理張翎認為轉融通的核心在于研究驅動價值,它的推出會促進市場價值發現。未來對研究能力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買股需要非常謹慎,只能買到好的股票。如果還是保持著以前的散戶心態,認為股票跌下去還會再漲起來,就會非常危險。
明華信德總經理陳明賢表示,融資融券業務的擴容或會影響市場的投資風格,短期來看,會放大市場波動情緒,尤其是對個股造成助漲助跌的作用。但長期來看,會有利于市場價格發現機制的改善。
陳龍認為從長期看,完善制度肯定是好事,多空雙方都能盈利,會使A股的估值更加合理。
陜西創贏董事長崔軍(微博)也認為,轉融通業務的啟動有利市場回歸理性,“一旦個股做多做空大面積實施,市場低估的股票會被大量做多,而高估值的股票面臨賣空,市場價值體系將回歸合理區間”。
金中和總經理曾軍表示,通過做空個股獲利,提高私募投資策略的靈活性。陽光私募作為中國對沖基金的雛形,近兩年來規模和數量迅速膨脹,但產品同質化嚴重,策略基本趨同,下行市獲利難,期待對沖策略的廣泛運用。
30%私募認為“401K計劃”會催生中國牛市誕生
中國版“401k計劃”被討論得如火如荼,帶給了市場一絲希望,但從政府近期表態看,中國版“401k計劃”短期內暫時難以成行。
美國版“401K計劃”帶來了美國的牛市,雖然中國的“401K計劃”早已存在,但推行力度并不大,同時,配套措施也不健全,限制了它作用的發揮,假如我國能大力推行“401K計劃”,會給我國股市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調查,30%私募認為“401K計劃”會催生中國牛市的誕生,46.67%私募認為會使股市短期上漲,而23.33%私募則認為中國版“401k計劃”不會對股市造成任何影響。
眾祿投資陳龍認為“401K計劃”說白了就是引導退休金入市,通過制度的安排,讓長線投資的資金進入證券市場,對市場肯定是長遠的利好。
但他同時認為“401K計劃”能否順利實行需要幾點的配合,第一,股市的文化要改變。要想“401K計劃”真正變成長遠的好事,需要有相應的稅收優惠配套制度。
第二,股市分紅文化要改變,企業要形成分紅文化,如果企業不分紅,對投資者而言就沒有使用價值,只能依靠價差來實現盈利。如果上市公司有良好的分紅文化,社保、退休金等就能以平和的心態進行長期投資。
精熙投資王征則認為即使“401K”計劃成行,也不會像美國一樣催生大牛市,因為我國的社保基金肯定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緩步注入市場。
美國的治國理念和中國的治國理念完全不一樣,美國是自由,完全自由競爭的狀態,而中國是在以前計劃經濟時代延續下來的,所以不會放大量的社;疬M入股市。
28.12%私募認為歐美債務風險會進一步惡化
標普下調美國信用評級,美債危機造成了全球股市的暴跌,而歐債危機則前赴后繼,不時擾動市場。那么,歐美的債務風險未來會如何演變?對股市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調查顯示,28.12%私募認為歐美債務風險會進一步惡化,21.88%私募認為歐美債務不會造成更壞的影響,50%私募持不確定態度。
精熙投資王征認為美國經濟復蘇最關鍵問題在于要找到新的產業,如果美國沒有新的科技革命,沒有新的產業出現,經濟就無法很好的得到恢復。在下一個科技革命出現、新產業出現之前,美國經濟都會處于低增長、復蘇不明顯、失業率較高的局面,不會有實質性的增長。
對于歐元區,他認為歐債危機肯定比美債嚴重,歐債危機會持續下去,歐元也會持續弱勢,但也不用太悲觀,需要看德國和法國怎么做,尤其是德國。如果德國想做歐洲老大,必須犧牲自身的經濟利益,花錢將其他歐洲小國養起來。如果德國和法國達成一致,歐債危機會繼續延長,但也不會得到根本上的解決。
歐債危機對我國市場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大部分影響在于心理上的影響。對中國經濟而言,影響也不會太大,主要會對出口造成一定的影響,而我國出口多以低端消費品為主,如果歐洲越窮,對這些產品的依賴可能會更大。
眾祿投資陳龍認為未來歐洲的“豬”會越來越多,因為其根源在于高福利,勞動積極性不高,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負債壓力非常大。歐債危機不單單是經濟的問題,也是社會問題、人口變動的問題,是綜合性的,希望短期內得到解決是非常困難的。歐債危機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適當提高經濟的增長,適當減少福利。
總體而言,歐債危機的地雷還沒有爆完,未來還會有地雷出現,但短期也不會演變成全面性的危機。但歐元區崩潰的可能性存在,如果德國最后只求獨善其身,歐元區的前景就不容樂觀。
銘遠投資陸煒也認為美債和歐債共同的大背景是人口老齡化,在經濟好的時候,大量擴張,大量印鈔后發現,人口老齡化后壓力越來越大,還本付息的壓力就會加劇。經濟好的時候,擴張促進經濟的發展,但人口老齡化后,很多問題開始浮現出來。
其實不光是美債和歐債,日本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若干年后,中國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只是各個經濟體自身結構不一樣,面臨調整的時點和幅度會不一樣的,但本質是相同的。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