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海秦
近期有知情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一些陽光私募尤其那些壓力較大的私募,私下頻頻向一些熟悉上市公司的記者、在其他同行任職的研究員等人群拋出“橄欖枝”,通過兼職的方式吸引研究員補充力量。業內人士稱,這種兼職模式可能涉嫌內幕交易。
“我知道有些私募會這樣做。也曾經有陽光私募來找我做兼職研究員,提出的薪水還不錯,主要是根據薦股業績來進行提成。但被我拒絕了。”一位知情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的了解,為了加強研究力度、提高投資業績,部分陽光私募對“兼職研究員”均有相當可觀的激勵。“并非兼職研究員推薦的每一只股票都會買,公司會對你所推薦的股票進行研究,因為畢竟相關跑上市公司的記者,專業性要差一點,他們只能提供上市公司最新最內部的信息。但對一些投資來說,提前得知相關信息就成功了一半。”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當然,無論是跑上市公司的記者、還是私募競爭對手的研究員,陽光私募的“兼職研究員”身份都是隱蔽的,不對外公開的。“上市公司跑線記者往往跟公司保持較高密度的接觸,他們拿到公司相關信息更早更直接,很多影響業績的信息在公司沒有公告之前記者就已經獲悉,但這可能就涉及內幕信息。而一家陽光私募的研究員偷偷去另一家競爭對手做兼職研究員,這就違反了相關公司的保密協議以及相關規則。”一位業內人士稱。
對此有陽光私募基金人士表示,這種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與目前投資市況萎靡、陽光私募生存艱難不無關系。“目前陽光私募分化勢頭有增無減,少數陽光私募能夠保持穩定的業績增長,大部分私募業績波動較大,很多之前業績都做得不錯的,現在也一團糟,客戶意見很大。他們面臨的壓力較大,做好業績的動機更大。”一位私募人士表示。他認為,陽光私募聘請兼職研究員,可能更多是從控制成本的角度考慮,兼職研究員一般不拿或拿很少的基本工資,主要收入來源依靠薦股激勵。